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调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一说喜欢我,啊,好开心。你们一说讨厌我,啊,好生气

强赋闲愁
谁做画?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早师兄发信息说魔障,又是名词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自由,原来就在抬腿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光-圆筵14:11:09
《德育启蒙》第三课 敬师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
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佛光-圆筵 14:14:37
一、        颂词略解: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论其道德品性,还是知识学问,都堪称人伦典范,世人榜样,是我们尊敬、学习、效仿的对象。在我们年幼时,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的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一切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源于我们的恩师;如果我们不尊敬师长,又如何能得受这些利益呢?

佛光-圆筵14:16:13
二、        每课一字——恩
恩,上因,下心,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故恩之本义作“惠”解,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利益,称之曰恩。
其义为:
1、惠曰恩,人施己或己施人之德惠皆称之。如养育之恩、恩泽、厚恩等。
2、见其德恩的曰恩。如恩师、恩训、恩兄等。
3、加恩而施曰恩。如恩赦、恩赐、恩赏等。
4、夫妻以至情相待曰恩爱。如《苏武•别妻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
5、感谢。如“千恩万谢”。

佛光-圆筵 14:19:03
人,从出生至终老,无不时时生活在恩德的庇护下。细思之,我们可以将所受之恩,归纳为四种:父母恩、师恩、国家恩和人类互助恩。
这其中,老师的恩德我们要常常忆念,因为老师培植着我们的智慧生命:我们从一个冥顽无知的婴孩,长大成人,可以奉献社会,是历经多少老师辛勤培育、无私浇灌的结果?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启发教诲我们;在精神上,鼓励提升我们。回想今天的成长,哪一点能离开老师的栽培和关爱?我们是否常念师恩?是否记得实践老师的教诲,是否能承担起他们殷殷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组颂词来忆念师恩,礼敬师长。

佛光-圆筵14:23:09
三、        颂词讲解
(一)        小活动——你知道吗?
9月10日是什么节日?——教师节
9月28日是什么节日?——孔子的诞辰日
孔子,被称为是“大成至圣先师”。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因此,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古时的拜师,是行三跪九拜的大礼,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体现了对中华文化道统的礼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华夏文明的薪火能代代相传,都得益于无数老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知师恩,才会有敬师长的行为。

佛光-圆筵14:26:18
(二)[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
一方讲台、一块黑板、一只粉笔,默默无闻、却是“润物细无声”,这就是老师的工作——平凡而艰辛。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师严道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佛光-圆筵14:28:29
从古至今,老师都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课堂上,老师带领着我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奔跑,领略一路风光;课堂下,老师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大道上细心播撒,收获一生幸福。所以老师的道德品性、知识学问,都堪称人伦典范,世人榜样,是我们尊敬、学习、效仿的对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尊敬教师——教师受到尊敬,然后他所传授的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人们才会重视学习.
佛光-圆筵 14:30:39
(三)[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人若没有智慧,就与畜生无异。父母赐予我们的只是生命,而智慧道德却是老师教给的,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嘉谟”——好的策略。在这里,可引申为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经营良好的生活格局等。
从我们走进教室的第一天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就与我们相伴。它仿佛是滋润心田的清凉甘露,哺育着我们这些阳春三月的小苗,让我们一天天成长、茁壮。老师的一言一行,是我们做人的榜样,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慈悲、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坚强、什么是诚信……

佛光-圆筵 14:33:28
从小就培养我们的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为我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能够遇到良师,承蒙教诲,是一生中多么幸运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对成就我们道德学问的恩师心怀感恩与敬重。印光大师曾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可见,一切世出世间的学问、道德与成就,莫不从恭敬中得。索达吉堪布也在很多的论典中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心怀谦虚与恭敬时,就如同把一个容器已经清洗得非常干净了,这时候,上师的一切成就甘露妙法才能源源不断地融入到这个人的自相继中。

佛光-圆筵14:35:47
下面用一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不敬其师,何能受益”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小故事——程门立雪
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的礼仪美德。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
当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杨时又被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佛光-圆筵  14:38:33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同窗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为了不惊醒老师,两个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同窗却还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佛光-圆筵  14:41:09
(四)讨论——如何是尊重老师的行为?
1、活动——老师可设计几个场景和同学们一起表演,然后就表演内容请同学们分析判断。
(1)、课堂上,老师在讲课,同学们在下面讲小话。
(2)、老师问话时,学生的头扭向一边,爱理不理。
(3)、路遇老师行礼问好。
(4)、老师午休时,在老师的门口拍球、玩耍……

佛光-圆筵 14:42:43
2、教师总结  :
(1)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索达吉堪布在《前行》等诸多论典中也讲到过听法时的威仪,比如:听法时不能戴帽子;听法时不能吃东西;听法时不能接打电话;听法时应以喜眼(喜悦、渴求的眼神)注视法师,专注地聆听……这些都体现了对老师(或法师)的尊重。

佛光-圆筵 14:44:53
(2)尊重教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学生和老师谈话时,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同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双目凝视老师,有不同看法时,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
佛光-圆筵  14:46:48
(3)礼仪行事。见到老师应问好、行少先队礼或鞠躬行礼;上下课要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要轻轻敲门或喊报告,然后开门进去,行礼后说明来意;在老师办公室、寝室不能乱翻动老师的物品;休息时间最好不打扰老师;到办公室或老师家不宜逗留过久,办完事应尽快离开等等。


佛光-圆筵 14:48:37
四、好孩子日记
我们通过讨论,已经知道了哪些行为能够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重,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用你的真诚,用你的微笑,用你的热情,向老师表达你内心的那份尊重与感激之情!

请同学们按照表格提示的内容慢慢来实践,每天哪怕只是做了一件,也请你用心去体会老师的那份惊喜与快乐,认真在那一栏里打上一个“勾”,为自己加油、鼓劲!

佛光-圆筵14:50:42
五、园丁加油站
对于孩子,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爱却有质量的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您懂得如何爱吗?您想让您的爱更有质量吗?那就请和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1)”
(一)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佛光-圆筵  14:52:37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1、        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2、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小孩子都害怕打针,那就要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其实孩子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超出我们大人的想象。
佛光-圆筵( 14:54:38
3、        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如实告诉他:打针会有一点点疼,但是可以忍受。并且打了针病也会好。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备课老师按此方法的确轻松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4、        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您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5、        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比如打针: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于他们的道德发育。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光-圆筵 14:58:43
(二)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如带着孩子玩“捉猫猫”等。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如故意装出很凶恶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自己却乐得哈哈大笑;或把一个孩子极喜欢的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孩子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佛光-圆筵 15:01:30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佛光-圆筵 15:02:45
  《德育启蒙》第三课今天学习完毕,欢迎各位同修下周继续学习第四课 链接地址: http://www.zhibeifoguang.org/chi ... 0225&bookid=1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宝法王:生活中的实修


法王从开放提问的问题箱中选取其中一个具共通性的问题:我们平常工作已经很累了,怎么还有时间修行?如果降低工作质量,在这个不景气年代,很可能会被裁员,请问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这是个常见的问题,可见得提问的人重视修行和上师的交代。法王说:“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里,佛堂门一关,修行就没了。”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

法王举自己的修行经验说,一开始,一般人为什么要修行?有两个原因:一、是顺缘造成的压力;二、是逆缘造成的沮丧。有些人很能干,上司喜欢交给他一大堆事,他对自己要求也高,没日没夜的做,结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压力的人忙起来,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绪,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结果身体病了、心理也病了、得忧郁症,最后是自杀。“干脆不要这个不能带给自己幸福的自己”。像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决。

法王进一步开示:“所谓修行,就是修心,然后放到行为上用。”“心需要一个家,这个家不在外面,如果心里有个家,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事,都会觉得满足、安定,内在有个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轻松轻松。”法王说,在藏文里,修行有两个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关爱,「行」是付诸身语的行动。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都是「动词」,就是要付诸实际行动。有行持,就会牵动整个社会,引起改变。 “只有发愿是不够的,要展现于行为,修行的力量才会显现出来。”
  
你的心,听话吗?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适时叫回外驰的心,久了它就会不听话。”法王说,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会死,光明的心也不会死,死亡时也许会失去一切,色身、财物都会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宁静会一直陪着你;而如果不修行,没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负面的,就会觉得什么事都冲着你来,连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负面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
  
       生命中难免有逆缘,法王说,消除逆缘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质,是清凉、透澈、喜乐,具有光明的觉照力量,有种内在的寂静。”即使在死亡时,有了心的光明,就不会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凉、喜乐、宁静是不会和我们分离的。而所谓修行,就是恢复心的光明、清凉、温暖。问题是,怎么做呢?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间性
二、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
三、不要把修行当成仪式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班、下班时间,法王半开玩笑说:“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时间性」、有「下班时间」的人,平常不修,进了佛堂,勉强去修也行,但会觉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垫,发觉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里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过来快过来…”平常生活中不观修,进了佛堂就要开始修行,就像没有暖身,就要开始激烈运动,是会伤身的,“不要用修行伤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静、习惯,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决!”“修行,是慢慢熟练的过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决。”

譬如观修慈悲,平时不修,修法念诵法本到“愿众生皆具足一切乐及乐因,愿众生皆净除一切苦及苦因”时,就会觉得很奇怪,连小慈悲都没有了,又如何能对一切有情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们就要有次第、由近而远的,从自己的母亲开始观修起,而后渐渐扩及有情众生,这就是一个自然开展慈悲心的过程。

第二点,不要把修行当功课。法王说,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连做大礼拜也去找一块比较滑的板子,心想这样滑得比较快,赶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领受什么特别本尊法,上师也会觉得我好棒。这样拚命赶功课的结果,数字是进步了,但心却一点都没有改变。“重点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数字的增加。”

“功课不是给上师看的,是给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献给自已的。”法王提醒,“重点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譬如做十万遍四加行,累积了很多个,心性上却没改变,结果还真是个「0」。

第三点,不要把修行当仪式。法王说,不要把珍贵的法宝变成乡下的祭祀仪式,观修本尊时,重点是去思维特殊法相或法器内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观音,华人都觉得很奇怪,观音菩萨怎么会有四条手臂?法王用中文开玩笑说,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干得不错,所以佛陀就『钦此』,多赐给他两条手臂?”多出来那两条,“也不是藏人装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干的”……光这四臂就有这么多妄念,“那观修千手观音时怎么办?”重要的是,要想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质是什么,那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象征,要思维这四无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里,热呼呼、香喷喷的佛法吗?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种错误的修行状况,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就是直接去观修生活里、人世间热呼呼、香喷喷、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干干的文字。

“所谓佛法,不只听到,还要看到,要有直接体验”,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门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静之乐,那就是悉达多王子直接体验到的“法”,那种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对修行历程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在生活里怎么修呢?法王说:“修行就在你的工作里,就看你用不用。”当你设计或贩卖一样东西时,可以带着「布施之心」,让它的品质更好一点。“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给一样东西”,带着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布施,这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布施。就像佛陀圆满了布施波罗蜜,但世间还有那么多贫困的人,他到底给了什么?法王说:“佛陀给了他的未来,他的证悟是未来众生无尽的资粮。未来无量,众生也无量,岂不刚刚好?”
  
所以我们每天早上一起来,要忆持皈依戒,思维诸佛菩萨的功德,发愿“今天的一切身语意,都要利他,不伤害任何众生”,这就开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发愿我们的工作带给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让办法、让质量提高,这就是工作里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养成慈悲利他的人,“这样养孩子本身就是一项修行”。
有伴侣的人,扩大对伴侣的感情,就成为对众生的爱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会自然影响伴侣,法王说,当一个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园里浇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很温馨呢”。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0306.htm)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要学阿庆嫂,阿庆嫂最早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孩子们上课,早上一个个喊起来,准备先送女儿再送儿子,老公找东西,发现上次他买回来的手表依旧是没有去弄表带,就说你怎么不弄呢,送了女儿回来就跟他一起去商店调表带,跟他说反正手机上有时间,非带个表干吗?他说那是身份,原来手表是身份?这几天他总琢磨着看别人的车,估计是想着要如何,有时候感觉他真是辛苦,为了个虚荣的面子让自己挣扎,看他又买了好多的炒股的书准备带着学习。对了他说无论你怎样也比不过盖次,他说干吗跟他们比呢,可你无论是高兴还是失落总是得有个比的点的,跟盖次比你可能感觉穷的慌,跟讨饭的比,或许你又感觉美的慌,两种慌的感觉却没有同时出现在眼前,不是你亢奋的觉的高兴要不就是失落,而你的生活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不上也不下,而你却弄了上下的感觉忽悠着自己。

这几天偶那个朋友又开始咋呼,又说要想离开,她总是弄了要离开来咋呼,生活在她的眼里就跟苦海一样,一个师兄说你那朋友整天在豪宅里挣扎,一个啥都有的人整天闹腾着要死了离开。下午参加完共修去朋友那晃荡一下,送了本书给她,她开了电脑在游戏里救护那些战斗中受伤的人们,每天下午是她上场的时间,她却对了我说你真能坚持,竟然每周去读经,跟她说没呢,有时间的时候就抽空去一趟呢,其实我去读经还没她每天上游戏那么能坚持呢

比如我有时候会弄了钱放生和印经书,朋友觉得不能理解,而她总买了游戏点卡充到那个虚幻的世界里买东西,我也觉的无法理解,万把的人民币送那里面去买装备,说实在的我不能理解呢,不过大家都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个人管自己。


今天对了儿子说我也要做铠甲勇士,儿子说你是女人,怎么能做铠甲勇士

我的铠甲在闪烁的世界里,融入人群,改变自己从前那个毛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2 11:50 , Processed in 0.24747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