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关雎义

[大德开示] 正在直播 净空老和尚《净土大经科注》每日两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94集
庚二、利他德 分四 辛一、妙行顯實

  [經]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解] 「得佛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也。又《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此則以能迅速應機方名辯才也。《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三疏之中,此說為上。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㈠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㈡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㈢辭無礙辯。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㈣樂說無礙辯。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

  「住普賢行」。上文已言諸大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賢行」,表諸大士咸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中,僅一普賢,如斯倡導。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咸來集會,同宏淨宗。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見《唐譯》。《魏譯》文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淨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會疏》引《密迹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殊(指各類眾生)唱異言,說法開化。」《密迹經》復云: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又《稱讚大乘功德經》云:「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由上眾生無邊,眾生語言亦是多種。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隨其本類言音,而為說法,應機隨緣,普作饒益。惡趣眾生,亦聞如來之隨類音,而得聞法得度。此明會中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也。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者,即《法華經》之開佛知見。「顯示」者,即示佛知見。際者,究竟邊際也。「真實之際」者,佛之知見也。一部淨土妙法,舉體是佛之知見,處處是華嚴境界。故此經中,悉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咸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甄解》云:「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也。」準上兩說,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也。《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尅成菩提故。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聖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淨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無礙)。於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指十方如來讚歎淨宗),則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可見《會疏》與《甄解》均以此淨宗一佛乘,為真實之際,亦即佛之知見也。今諸大士,為諸眾生宣演十方諸佛同讚之誓願一佛乘,故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若圓會宗下,如布袋和尚曰:「祇這心心心是佛……一切不如心真實。」故知真實之際即是自心。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即為「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但念佛法門,亦復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實之際。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又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又第三品中,如來「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三真實,㈠真實之際,㈡真實之利,㈢真實之慧。實為一經之綱。將於下兩品文中詳論之。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淨影疏》曰:「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合贊》云:「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又《甄解》之說稍異於前,彼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捨,故云超過。」以上諸說皆是,但《甄解》彌契本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96集
於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指十方如來讚歎淨宗),則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可見《會疏》與《甄解》均以此淨宗一佛乘,為真實之際,亦即佛之知見也。今諸大士,為諸眾生宣演十方諸佛同讚之誓願一佛乘,故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若圓會宗下,如布袋和尚曰:「祇這心心心是佛……一切不如心真實。」故知真實之際即是自心。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即為「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但念佛法門,亦復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實之際。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又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又第三品中,如來「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三真實,㈠真實之際,㈡真實之利,㈢真實之慧。實為一經之綱。將於下兩品文中詳論之。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淨影疏》曰:「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合贊》云:「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97集
《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又《甄解》之說稍異於前,彼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捨,故云超過。」以上諸說皆是,但《甄解》彌契本經。

辛二、作不請友

  [經]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解]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諦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義為,心常安住於出世無為之道。《淨影疏》云:「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甄解》曰:「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云心常住。」又《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為棲神之宅,故云諦住。」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萬物指萬法。自在者,通達無礙也。《法華經序品》云:「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又自在者,施為無壅,神通自在。夫心有拘累,隨物而轉,故為煩惱所縛,凡夫著有,二乘滯空,皆墮情執之中,咸是心隨物轉,故於萬物不得自在。大士深達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故無縛繫。宗門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進而物隨心轉,故能隨意自在。如《淨影疏》云:「由成勝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98集
如《淨影疏》云:「由成勝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大士神通自在,於一切萬物心無拘束,隨緣變化,饒益眾生;納須彌於芥子,轉四海入毛端,隨意利他,故云自在。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者,凡庶。類者,品類。又庶者眾也,庶類指眾生也。「不請之友」者,《會疏》云:「眾生背覺,沉迷漂流。生盲無目,無希出心。菩薩愍之,無疲厭念。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中略)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不請而為歸。』」又「不請之友」,見《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肇公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淨影曰:「㈠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㈡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名友安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101集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佛是世間極尊,故稱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此指威神。《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光」者,光明也。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即放光照耀之義。光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彌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又如明鏡,影暢表裏」。影者,光影也。暢者,通達也。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裏。」《淨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裏。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由鏡放光外照,謂之「影表」。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裏」。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裏」之義。《宋譯》為「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如《甄解》所釋:「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迴,自然最勝。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至於「數千百變」,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

丙二、阿難啟請 分二 丁一、見瑞希有

  [經]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解]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尊者阿難乃本經之當機。若論其本,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法華經》中佛告菩薩曰:「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若論其迹,則為集結經藏、傳佛心印(禪宗二祖)、傳授密乘、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曰: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又《胎藏界曼陀羅鈔三》曰「阿難密號集法金剛」,此又顯阿難之本,蓋金剛即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
戊三、徵釋所以 分二 己一、徵

  [經]何以故。

  [解] 阿難之問,何以有如是功德?

己二、釋

  [經]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解] 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即眾生也。《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蓋因此問而引出,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故佛讚其功德。

丁二、稱佛本懷 分三 戊一、大悲出世

  [經]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解]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戊二、真實利生

  [經]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解]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實;但今論利益,則餘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且㈠往生必證菩提。㈡法滅唯此經度生。㈢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云:「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105集
丁三、法報德用 分三 戊一、覺智難量 (般若德)

  [經]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解]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戊二、德用圓融 (三德妙用)分三 己一、念劫圓融

  [經]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解]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云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毘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毘盧、彌陀不一不異。下云:「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己二、徵

  [經]所以者何。

己三、釋

  [經]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解]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戊三、於法自在 (解脫德)

  [經]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解]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㈠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㈡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㈢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㈣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㈤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㈥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㈦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㈧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㈨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㈩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丁四、諦聽為說

  [經]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解] 此下世尊許說,並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解]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106集㈢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㈣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㈤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㈥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㈦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㈧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㈨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㈩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丁四、諦聽為說

  [經]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解] 此下世尊許說,並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解]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107集
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解] 第二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108集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云,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也。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乙一、正說因地(四品至八品) 分二

 丙一、在家聞法 分三

  ◎ 法藏因地第四

丙一、在家聞法 分三 丁一、生值佛世

  [經]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解]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祇,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祇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祇劫。而此阿僧祇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云「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世間自在王」(自《唐釋》)。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稱為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達世間,屬般若德。於世自在,是解脫德。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8:31 , Processed in 0.25253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