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庫[2]們說:“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
[1] 大念处经 (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译自D.22; M.10。 世尊在该经中说:有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于身随观身而住,于受随观受而住,于心随观心而住,于法随观法而住。接着教导了四念处的21个禅修业处:身念处14——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以及九墓地观;受念处1;心念处1;法念处5。 修四念处即是修止观。止观是依禅修的次第而说,四念处则是依禅修的所缘而说。在此四念处中,身念处包括修习止业处(samatha kammaññhàna)和观业处(vipassanà kammaññhàna),受、心、法三种念处只是修习观业处。 由于本经教导修习止观的完整方法,在上座部教区备受重视、教导与修习。
[2]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