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迫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著,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著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著,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后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后使出毗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中智高而为上者,但在菩萨乘中上智者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佛谓舍利弗,如前文所载之长者,虽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实智不用,而用方便权巧之法——说三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救度诸子,即三十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众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贪、嗔、痴)之火所烧。长者以鹿车、羊车、牛车置于门外,诱幼子往门外,然后各赠与大白牛车。大车有六度万行严饰之,即惟一佛乘。佛观机逗教,见幼子根机所限,故先与之鹿车、羊车、牛车,即小乘法。佛先说小乘法,及至法华会上才开权显实,示众生以大乘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十智力及四无所畏,而不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众生被贪、嗔、痴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盖著。贪者贪得无厌,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发雷霆,无明火起,现修罗相。痴心蒙蔽众生之良知良能,令他们昏昧因果,做颠倒事。人常被这贪、嗔、痴之火所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九法界之众生,闻佛所脱之法,皆发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众生。

佛不怕被火烧死,而发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把我们从苦中拯救出来,我人实应发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发脾气,须知佛在等待我们!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说‘不怕死呢?’佛确已了生死,但众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觉有切肤之痛,如同身受。我们要猛然醒觉,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以免牵累佛久等矣!佛为救拔众生,分别为彼等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车、羊车、大白牛车,让我们随意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与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众生。佛告一切众生,切勿误认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为乐居,此三界实乃四谛法(苦、集、灭、道)中之苦谛。众生颠倒是非,以苦为乐,迷不知返。‘勿贪粗弊’言勿贪恋粗弊,被烦恼所蔽,扰乱心志。‘色声香味触’即五尘亦称五欲:有形相者为色尘,色、声、香、味、触尘则无形相可见,众生被五尘所迷,但修行人要对境无心。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处身于境界中而能觉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会堕落。常言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面对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要能自我把持,坚定宗旨。切勿被色声香味触五尘动摇心志。‘若贪著生爱’: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爱’,因爱生欲,欲爱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头。‘则为所烧’:则为爱火所烧,此乃‘集’谛,有情爱则生烦恼。何以有情爱呢?因太重视这身体故,欲令身体得享受。试想释迦牟尼佛为何到雪山上修行?为何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爱断烦恼,而得证果成佛。最初转四谛法轮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烦恼是由于内有烦恼,才会招致外来之烦恼。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佛谓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连忘返,把本有家乡也忘却,当即修行出离三界。声闻乘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缘觉,‘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天地万物荣凋,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为独觉。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与外界接触,修行证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语,中译为‘觉’。‘觉’分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与凡夫有别,凡夫是不知不觉者,而佛能自觉,并且能觉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觉觉他之行皆圆满,故谓‘三觉圆,万德备’,名为‘佛’。‘佛乘’是异乎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者。法华经载‘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声闻、缘觉、菩萨皆权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实法,开权显实。

第二次转四谛法轮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转四谛法轮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对憍陈如三转四谛法轮,法华经此文亦是示以苦集灭道之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佛保证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绝非虚妄,汝等一切众生当勤修精进。若不勤修精进,犹如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楞严经上亦说:譬如说食,终不能饱。必须勤修精进。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否则,心猿意马,妄想纷纭,故要身精进。心精进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体力行,‘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单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处,要精进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佛说方便法,诱骗众生出火宅,谓有鹿车、羊车、牛车于门外,待彼等出离火宅后,与之大乘。‘诱进’众生,犹如佛空拳度子,见小孩将掉进井中,一时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闻语即回头,朝佛处爬。小儿得免坠井,而佛手中实无糖。众生欲离三界,则应受佛‘诱’而离火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佛复作是言,汝等众生当知此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称叹,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接引众生的法门,故赞叹之。‘自在无系,无所依求’:得自然智则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意,则得自在。‘无系’即得解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无所依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们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无所依。何谓无所求呢?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即无所求。若能无所依无所求,就能证果,了生脱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车上,以无漏之五根:信、进、念、定、慧,勤加精进,五根能增进善根,而生五力(信、进、念、定、慧)。‘觉’是七觉支:1、择法觉支,择善而从之。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舍觉支。6、定觉支。7、念觉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1、正语。2、正见。3、正思惟。4、正业。5、正命。6、正念。7、正精进。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还天是圣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间参禅打坐亦可达到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达初禅天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得禅悦为食之乐,但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不知时日已过,好像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这境界。诚心用功修行,参禅打坐就可得这境界,这初禅的境界,非独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祇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著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乐,得天上的快乐。你们若要尝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参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一念也舍弃,无生无念,此时已除一切客尘的烦恼,但仍未证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轻安的境界。

‘定’是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天称无色界天,‘定’则称‘无色定’,这四天的天人只有识而无形色,故称无色定,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称四空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解脱’有八种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八解脱,又称八背舍。人初修道时,心中仍存有欲念,应用九想观(不净观)对外色观想,知其不净则不会执于‘色’上,就得解脱。放下则自在,看破则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观。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修行用功时候久了,不知不觉中离色欲之念,内无色欲之念仍要观外色,观想美女将来亦难兔一死,老死时其身亦变坏,作青淤想、脓烂想,有脓致幼虫滋生,幼虫食肉,剩下白骨,骨变土,四大分离各有所归,风大还于风,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各有所还,毕竟成空。能作如是观想就不生贪爱,去爱欲心而得解脱。得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净本体上,空、识、有、想都解脱,得灭、受、想,身修灭、受、想定,识亦将灭。但识仍未灭,八万四千劫之后亦会生,故虽然有四空处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处,再加上灭受想定,称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成就这三种三昧,就成空无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娱乐’:修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尤其在禅定中得无量安隐快乐,得其空涅槃,永离一切灾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谓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众生前生曾从佛闻法,并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闻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进’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只自顾自觉。‘羊车’譬喻声闻乘,如羊离群,只自了生死,不顾后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闻法信受不疑,信心是发自内心,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须自已生信心。‘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喜独居修行。‘深知诸法因缘’:深知十二因缘,成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以‘鹿车’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时,名缘觉。无佛出世时,名独觉。辟支佛是自证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闻法,心生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众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无师智’,皆为佛之大圆满觉的智慧。‘如来知见’,如来知是一切种智,如来见是佛眼。‘力’是十力,‘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佛发大慈悲心为怜愍安乐一切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众生,名大乘菩萨,所以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8:42 , Processed in 0.25108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