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91|回复: 2

[事迹传记] 【释迦牟尼佛—佛传典籍信息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迦牟尼佛—佛传典籍信息汇编】
  ---------------------------------------------------------------
  【释迦牟尼佛—生平简介】
  ---------------------------------------------------------------
  释迦发心
  《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十八等载,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世尊为菩萨时,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作佛,此即最初之发心。今如愿为释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
  又依《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过去久远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于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后均出家为沙弥,听闻《法华经》,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后之释迦如来。《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上):“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此时已非初发心。
  又依《悲华经》卷二、卷三之说,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其时宝海梵志劝王及王之千子与其它众多弟子发心,王等随之愿求清净佛国,其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即后来之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1]p6832
  ---------------------------------------------------------------
  释迦牟尼
  梵名 ?ākya-muni,巴利名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 Kapila-vastu)净饭王(梵 ?uddhodana)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二○方里,为憍萨罗国(梵 Kosalā)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 Māyā)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 Devadaha)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梵 Lumbinī)小憩,即于无忧树(梵 a?oka)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另于《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普曜经》卷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异出菩萨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众许摩诃帝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等经典中,亦载有释尊诞生时之种种瑞相。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梵 Siddhārtha,巴 Siddhattha),又作萨婆悉达(梵 Sarva-siddhārtha,巴 Sabba-siddhattha)、萨婆额他悉陀(梵 Sarvārtha-siddha)、萨婆曷刺他悉陀、悉达罗他、悉达,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验事、验义。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梵 Mahāprajāpatī)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梵 Vi?vamitra,彩光甲)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梵 Ksāntideva,同神)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梵 Suprabuddha)之女耶输陀罗(梵 Ya?odharā)为妻,生子罗睺罗(梵 Rāhula)。
  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梵 Vai?ālī)跋伽婆(梵 Bhārgava)求道,复至王舍城(梵 Rajagrha)受贤者阿罗逻迦蓝(梵 ārāda-kālāma)、郁陀迦罗摩子(梵 Udraka-rāmaputra)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梵 Magadha)伽耶(梵 Gayā)南方之优楼频罗村(梵 Uruvilvā)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梵 Nairañjanā)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梵 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梵 bodhivrksa)。释尊降魔、成道之经过,载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梵 Bārānasī)鹿野苑(梵 Mrgadāva)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陈如(梵 ājñāta-Kaundinya)、跋提(梵 Bhadrika)、婆沙波(梵 Bāspa)、摩诃男(梵 Mahānāma)、阿说示(梵 A?vajit)。有关释尊初转法轮、演说四圣谛、八正道等事迹,载于《杂阿含》卷十五转法轮经、《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等。
  此后,释尊自称如来(梵 tathāgata)。如来之语义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实之道,而善来此娑婆世界”。初转法轮后,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梵 Uruvilvā-kā?yapa)、那提迦叶(梵 Nadi-kā?yapa)、伽耶迦叶(梵 Gayā-kā?yapa)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梵 ?āriputra)及目犍连(巴 Moggallāna),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āra)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梵 Kalanda)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睺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梵?rāvastī)须达多长者(梵 Sudatta)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梵 Jeta)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巨。
  释尊成道以后四十四年间夏安居之处所,于《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有详细记载。依之,释尊先后住于波罗奈国、灵鹫顶山(梵 Grdhrakūta)、摩拘罗山(梵 Makula)、三十三天、鬼神界、舍卫祇树给孤独园、柘梨山等地。另据《八大灵塔名号经》载,释尊曾于雪山修苦行,后历住毗沙林、惹里岩、大野(梵 Alāvī)、尾努聚落等。又英国学者戴维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据锡兰及缅甸之佛传、巴利文法句经注(Dhammapada atthakathā)等,谓祇树给孤独园建立以后,释尊曾住于毗舍离城之大林(巴 Mahā-vana)、摩拘罗山、僧迦舍(巴 Savkissa)、巴利雷雅卡(巴 Parileyyaka)、曼特剌(巴 Mantala)等地。此外,《大智度论》卷三、《分别功德论》卷二、《高僧法显传》等对此亦有记载。综合以上诸说,可推知释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与舍卫城一带。
  有关释尊之晚年生活,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义足经》卷下、《出曜经》卷十六、《毗尼母经》卷四、《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等所载,彼时提婆达多欲迫释尊让与教团僧众,所欲不遂,乃不断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后,攻伐释尊之故乡迦毗罗卫城,亡释迦族,其时大目犍连等建言释尊施予援手,释尊为说释迦族之宿业。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梵 Vai?ālī),至波婆城(梵 Pāvā),受金工纯陀(梵 Cunda)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巴 Sūkaramaddava,即旃檀树茸)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巴 Kakuttha)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梵 Ku?inagara)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梵 Malla,巴同)之天冠寺(梵 Makutabandhana-cetiya),施以火葬。然参与祭事之拘尸那揭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使节,由于分配遗骨问题而起争端。后经香姓婆罗门(巴 Dona)调停乃得定议,由八国均分遗骨,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另有较迟入会之毕钵(梵 Pipphalivana)村人仅得燋炭。各国纷纷建塔供养,此即今日十塔之由来。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梵 Mahākā?yapa)为主要召集人,阿难(梵 ānanda)与优波离(梵 Upāli)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关于释尊之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年寿、入灭等之确实年月,经典中有各种不同说法。
  释尊之年寿:
  (一)《菩萨处胎经》卷二,三世等品,谓年寿八十四。
  (二)《般泥洹经》卷下,谓年寿七十九。
  (三)《金光明经》卷一寿量品、八大灵塔名号经、巴利文大般涅盘经(Mahāparinibbāna-sutta)、 缅甸所传等,谓年寿八十。
  (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谓年寿八十余。
  释尊诞生之年代,现代学者亦有多种推定。日本佛教学者宇井伯寿谓公元前四六六年为佛诞年;中村元依据其说,后采用新发现之希腊史料,考证后订为公元前四六三年。
  释尊诞生之月日:
  (一)《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谓二月八日。
  (二)《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谓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
  (三)《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所行赞》卷一生品、《十二游经》、《灌洗佛形像经》等,谓四月八日。
  (四)《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窣堵国条,谓卫塞月(巴 Vesākhā)之后半八日,相当于我国农历三月八日。
  (五)上座部,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即满月之日,相当于我国农历三月十五日。
  释尊出家之月日:
  (一)《长阿含经》卷四,谓二月八日。
  (二)《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谓二月七日。
  (三)《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谓四月七日。
  (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灌洗佛形像经》等,谓四月八日。
  (五)巴利文《本生经》佛传,谓阿沙荼月(巴 āsālhā)之第十五日。
  释尊成道之月日:
  (一)《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谓二月八日。
  (二)巴利文《大史》(Mahāvajsa), 谓卫塞月满月之日。
  (三)《大唐西域记》卷八,谓卫塞月后半八日。
  (四)上座部,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
  释尊初转法轮之月日:
  (一)《菩萨处胎经》卷七,谓二月八日。
  (二)《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谓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释尊入灭之月日:
  (一)《长阿含经》卷四,谓二月八日。
  (二)《大般涅盘经》卷一、《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等,谓二月十五日。
  (三)巴利文《一切善见律》(Samantapāsādikā)序、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a)、《大史》第三章、《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条等,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
  (四)《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谓八月八日。
  (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记》卷六援引说一切有部所传,谓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
  (六)《灌洗佛形像经》,谓四月八日。
  又释尊之入灭年代,众说纷纭,日人宇井伯寿主张为公元前三八六年,中村元主张公元前三八三年,我国印顺则主张为公元前三九○年。
  综上所述,释尊降生、出家、成道等之月日可大别为三说,即:(一)二月八日,(二)四月八日,(三)二月十五日;入灭之月日亦大别为三说,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三)八月八日。
  此外,北周道安之《二教论》、《俱舍论宝疏》卷一等,比较印度历与我国农历之月分,谓印度之二月相当于我国之四月。又印度历每月初一相当于我国农历第十六日,月末日相当于我国次月之十五日,其前半月称为黑分,后半月则称为白分。(参阅“佛传典籍”2729、“佛灭年代”2734、“历” 6227)p6824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传典籍
指叙述佛陀一生事迹之经典,或研究佛陀之事迹、精神、教说,乃至基于人类思想价值之立场给予分析、评价之论著;此外,亦包括对上述经典、论书加以分类、整理、考证、批判之著作。其中,仅就佛陀一生事迹之经典而言,即为数极多,不仅包括历史性之传记资料,亦包含揉入信仰因素之传奇故事,以及含有神话色彩之民间传说。
佛传经典之编撰辑录者,往往不免将自身所隶属、传持之教团思想特色注入著作之中,故自然形成北传梵语系统与南传巴利语系统互有出入之佛传经典。
北传佛传之内容通常分为八大项目,称为八相成道,即:(一)降兜率,(二)托胎,(三)降诞,(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盘。
南传佛传之内容则仅分四项,称为四大佛事,即:(一)诞生,(二)成道,(三)初转法轮,(四)入涅盘。
北传佛传之特点,乃详载佛陀之本生谭、出家、成道等之事迹。以部帙最庞大之汉译经典而言,重要的佛传经典有:

(一)《修行本起经》二卷,东汉竺大力、康孟详合译。自佛陀之过去世叙述至降魔、成道。
(二)《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自释尊于过去世蒙受定光如来授记之本生谭叙述至成道、三迦叶入门。
(三)《普曜经》八卷,西晋竺法护译。梵本名为 Lalitavistara。自佛陀降生叙述至初转法轮。
(四)《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唐代日照译,为普曜经之异译本。
(五)《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西晋聂道真译。自布发受记之本生谭叙述至三迦叶归依。
(六)《中本起经》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叙述佛陀转法轮以后之事迹。
(七)《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含有过去世之因与现在之果的意义。自过去世生为善慧仙人叙述至成道、教化大迦叶。
(八)《兴起行经》二卷,东汉康孟详译。叙述佛陀十个本生谭。
(九)《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代阇那崛多译。系法藏部所传之佛传,内容包括佛陀之本生谭、出家、成道、教化弟子、弟子列传等,罗列详备。
(十)《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宋代法贤译。自佛陀诞生,叙述至释迦族诸王子出家。
(十一)《佛所行赞》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梵本名为 Buddha-carita。以五字一句之偈颂,自佛陀诞生叙述至八国均分舍利之事迹。
(十二)《佛本行经》七卷,刘宋宝云译。系佛所行赞之异译本。
(十三)《僧伽罗剎所集经》三卷,前秦僧伽跋澄译。叙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今世之摄化度生。
(十四)《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唐代义净译。卷一至卷九为众许摩诃帝经之异译本。
(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之受戒犍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
南传佛教有关佛传之典籍,如:

(一)律藏大品(巴 Mahā-vagga)。
(二)大般涅盘经(巴 Mahāparinibbāna-sutta)。
(三)本生经佛传(巴 Nidāna-kathā),系佛音论师所造。
(四)花鬘庄严事(巴 Mālā-alajkāra),原文已散佚,仅存缅甸译本,英译本由比根第(P. Bigandet)译出,名为 The Life of Legend of Gaudama, the Buddha of the Burmese。
梵文佛传有:

(一)梵文大事(梵 Mahāvastu)第二篇。
(二)孙陀罗难陀诗(Saundarananda),马鸣菩萨造。
(三)一百五十赞(梵 Śatapañcaśatikā-stotra)。
(四)四百赞(梵 Catuhśataka-stotra),上记二书系摩咥里制咤(梵 Mātrceta)所撰。
(五)如意蔓喻(梵 Avadānakalpalatā),克仙曼德拉(梵 Ksemendra)撰。
西藏文方面有:

(一)善逝教法史(藏 Bde-gśegs-gstan-pahi chos-byuv),即布顿佛教史。
(二)白琉璃除销(藏 Vai-dū-rya dkar-pohi gyah-sel)。
(三)如意宝树(藏 Dpag-bsam Ijon-bzav)。
(四)道顺传灯史传( 藏 Lam-rim rgyud-pahi bla-mahirnam-thar vag-pa)。
(五)转正法轮(藏 Dam-pahi chos-kyihkor-los bsgyur-ba)等。
我国所编纂之佛传著作有:

(一)《释迦谱》五卷,梁代僧佑撰。
(二)《经律异相》卷四,梁代宝唱等撰。
(三)《历代三宝纪》卷一,隋代费长房撰。
(四)《释迦氏谱》一卷,道宣撰。
(五)《法苑珠林》卷八至卷十一,道世撰。
(六)《释迦如来成道记》一卷,王勃撰,由比尔(Samuel Beal)英译,收入所著 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Chinese 之中。上记系唐代之著作。
(七)《释迦如来成道记注》二卷,道诚注。
(八)《景德传灯录》卷一,道原纂。
(九)《传法正宗记》卷一,契嵩编。
(十)《释门正统》卷一,宗鉴集。
(十一)《佛祖统纪》卷一至卷四,志盘撰。
(十二)《释氏通鉴》卷一,本觉编集。
(十三)《五灯会元》卷一,普济集。上记系宋代之著作。
(十四)《宗门统要续集》卷一,清茂集。
(十五)《佛祖历代通载》卷四,念常集。
(十六)《释氏稽古略》卷一,觉岸编集。
(十七)《释氏资鉴》卷一,熙仲集。
(十八)《释迦如来行迹》二卷。上记系元代之著作。
(十九)《释迦如来应化录》六卷,宝成编集。
(廿)《五灯严统》卷一,通容集。
(廿一)《佛祖纲目》卷一,朱时恩着。上记系明代之著作。
(廿二)《宗统编年》卷一、卷二,清代纪荫编纂。
我国近年有关佛传之研究论著,如:

(一)《佛传研究的文献资料》,载于宝觉同学复刊号第一期。
(二)《释迦一代教化时地考》,吕澄撰,载于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期。
(三)《释迦牟尼之年代》,尹赞勋译,载于哲学杂志第一期。
(四)《佛陀及其教法》,普信生撰,载于南瀛佛教第八卷第四期。
(五)《释迦牟尼的教育》,太虚撰,载于海潮音第十二卷第八期。
(六)《佛传考》,勇健译,载于海潮音第十四卷第六期。
(七)《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梁启超撰。
(八)《佛陀的根本思想》,如碧撰。
(九)《佛般涅盘年月考》,法周撰。
(十)《谈佛灭年代》,吕澄撰。
(十一)《关于佛陀的诞日》,一丁撰。
(十二)《佛陀年代论》,李世杰撰。
(十三)《略论佛祖纪年与卫塞节》,王仲厚撰。上记之论著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十四)《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着。
(十五)《释迦牟尼新传》,钮先铭着。
日本有关佛传之著作或研究,较早期有:

(一)三宝绘词卷一。
(二)今昔物语卷一。
(三)佛法由来集。
(四)释迦一代传记八卷,玄贞撰。
近代以来,日本之佛学研究风气甚炽,学者辈出,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佛陀传记及研究之著作不胜枚举,如:

(一)释迦牟尼传,井上哲次郎着。
(二)释尊の研究,羽溪了谛着。
(三)西藏传印度佛教历史上卷,河口慧海着。
(四)佛陀传,长井真琴着。
(五)释尊の人と思想,增谷文雄、中村元编。
(六)梵文佛传文学の研究,木村泰贤、平等通昭著。
(七)梵文佛所行赞の研究,平等通昭著。
(八)佛陀の生涯(梵诗日译),平等通昭译。
(九)释尊の新研究,饭冢哲英着。
(十)释尊研究丛书七卷,山边习学着。
(十一)考证释尊传,立花俊道着。
(十二)佛传考,高楠顺次郎着。
(十三)佛陀の生涯と思想,增谷文雄着。
(十四)释迦实传记,伊藤俊道着。
(十五)释尊の生涯ゴ|タマ‧ブッダ,载于中村元选集卷十一。
(十六)人间释尊,江部鸭村着。
(十七)佛身三十二相说教,菅濑彻照着。
(十八)释迦论,高桥五郎着。
(十九)释迦年代考,桑原隲造述。
(廿)佛传关系史料,板原阐教编。
(廿一)佛传集成,常盘大定着。
(廿二)佛传に关する诸经の大略,本多日生着,收于大藏经要义卷七。
(廿三)佛陀の死(巴利经典日译),平等通昭著。
(廿四)佛陀と龙树,峰岛旭雄译。
(廿五)佛陀の教说,渡边楳雄着。
(廿六)佛陀の研究,福田宽着。
(廿七)文学上より观たる释尊,相马御风着。
(廿八)释迦基督其の他,晓乌敏着,收于晓乌敏全集第二部卷五。
(廿九)释迦とイエス,古川碓悟着。
(卅)释尊のことば|生きる伦理,中村元着。
(卅一)释尊の生涯とその思想,增永灵凤着。
(卅二)释尊佛教论集,古川碓悟着。
(卅三)蒙汉合璧释尊圣传,佐藤富江着。
(卅四)布施太子の入山,仓田百三着。
(卅五)佛所行赞の佛传と史的地位,平等通昭著。
(卅六)社会学上より观たる释尊,远藤隆吉着。
(卅七)心理学上より观たる释尊,福来友吉着。
(卅八)印度哲学より观たる释尊,武田丰四郎着。
(卅九)释尊の求道の动机に对する一面观,木村泰贤着。
(四十)经典に现はれたる赞佛偈,本多日生着。
(四一)美术的遗物に现はれたる释尊の纪传及び文学,小野玄妙着。
(四二)武人より观たる释尊,堀内文次郎着。
(四三)释尊の出世と现代,椎尾辨匡着。
(四四)释尊と日本文明,高楠顺次郎着。
(四五)圣者出现の意义,纪平正美着。
(四六)现代の思想界と释尊,前田慧云着。
(四七)现代に释尊出现せば,谷本富着。
(四八)大圣世尊,加藤咄堂着。
(四九)释尊出世の本怀,掘尾贯务着。
近代欧美学者亦有若干佛传研究论著,如:

(一)佛陀传论(Essai sur la légendedu Buddha),法国学者斯纳尔(Émile Senart, 1847~1928)着,书中主张历来各种有关佛陀之故事,既含有传说之成分,亦有真实之成分。
(二) 佛陀,其生平、教义,及僧团(Buddha, Sein Leben, seine Lehre, seine Gemeinde,英译名为 Buddha; 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德国学者奥登博格(Hermann Oldenberg, 1854~1920)着,关于佛陀之传说部分多未采用。
(三)佛传(La vie du Bouddha,英译名为 Life of the Buddha),法国学者弗修尔(Alfred Foucher, 1865~1952)着,谓斯那尔所述之佛陀欠缺生平具体事迹,奥登博格所述之佛陀则过分写实而欠缺神性。
(四)佛陀与恶魔(Māra und Buddha)。
(五)佛陀诞生年代考(Buddha's Geburt und die Lehre von der Seelenwanderung),上记二书系德国学者温地须(Ernst Windish, 1844~1918)所著。
(六) 佛灭之传说(Die Überlieferung von Lebensende des Buddha, Göttingen,英译名为 The Tradition of the Life End of the Buddha),德国学者沃德舒密特(Ernst Waldschmidt)着。
(七)Recherches sur la biographiedu Buddha dans les Sutrapitaka et les Vinayapitaka anciens,法国学者巴洛(An dré Bareau)着,将上座部、化地部、法藏部等之中有关佛陀生平之经、律藏资料及相关典籍,异同并比而撰成。
(八)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I, Louvain, 1958,拉马特(Étienne Lamotte)着,将佛陀传说之发展过程分为五项相连之阶段。
(九) 马鸣佛所行赞第一章之研究(On the first canto of Aśvaghosa's Buddhacarita, Indo-Iranian Journal, IX. No. 4, 1966, pp. 266~290),福吉尔(ClausVogel)着。
(十)乔达摩其人(Gotama the Man),(十一)释迦或佛教起源(Sakya or Buddhist Origins),上记二书系英国学者戴维斯夫人(Mrs. C.A.F. Rhys Davids, 1858~1942)所著。
(十二)亚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英国学者阿诺德(Edwin Arnold, 1832~1904)着。
(十三)佛陀的教法(The Buddha's Way),(十四)佛陀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Buddha),上记二书系真谛帝须(Ven. Hammalava Sadhatissa)所著。
(十五)佛陀的生平与教义(Life and Doctrine of the Buddha),德国学者彼契尔(Richard Pischel, 1849~1908)着。
(十六)佛陀的生平与教义(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Calcutta, 1957),狄斯罗斯(Csoma de Körös)着。
(十七)佛陀(Buddha, Bern, 1869),魏德曼(Joseph Victor Widmann)着。
(十八)Buddha, Legende in 3 Akten, München, 1899,亨斯顿(Robert Hornstein)着。
(十九)悉达多太子(Le Prince Siddhartha, Tours, 1899),奥伯隆斯基(A. Obolonsky)着。
(廿)佛陀与基督(Buddha and Christ),德国学者傅立丹(Bruno Freydank)着于二十世纪初。
(廿一)佛陀的生平(The Life of the Buddha, 1884),洛克西尔(W.W. Ro ckhill)着。
(廿二)The Life of Buddha As Legend and History, 1927,托马斯(E.J. Thomas)着。
(廿三)瞿昙佛陀(Gautama the Buddha, 1945),罗达克利须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着。〔佛教研究法第二篇佛传(吕澄)〕(参阅「释迦牟尼」6824)[1]p2729

【信息出处:佛光大辞典(第三版)在线名相简易查询】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发表于 2011-12-2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僧伽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6:41 , Processed in 0.26032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