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8|回复: 0

第一节牛头禅的蜕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3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从慧能去世(七一三)到会昌法难(八四五),禅法大大的兴盛,形成了诸
宗竞化的局面。禅者虽是重传承的,但在时、地、人的特殊情形下,自然的分化
对立,并相抗相毁。在对立又不断的接触中,又互相融摄。对立,融摄,在诸宗
的发展中,胜利属于南宗,被统一于曹溪的南宗。现在,先说中国的南宗——牛
头禅。
    牛头禅的兴盛
    ‘道本虚空,无心合道’,代表了早期的牛头禅——法融的禅学。牛头禅特
质的确立,如第三章所说。牛头五祖智威的门下,有被推为六祖的慧忠(六八三
——七六九),及鹤林玄素(六六八——七五二)。玄素弟子中,有径山法钦
(七一四——七九二)。在这几位禅师的时候,牛头禅大盛起来。牛头宗的隆盛
(约一世纪),是与中原的荷泽神会(六八八——七六二),江南的洪州道一
(七0九——七八八),石头希迁(七00——七九0)——曹溪南宗的兴盛相
呼应的。牛头禅代表了江东传统的南宗,所以这也是二大南宗的错综发展。慧忠
的传记,上面已经说到了。
    鹤林玄素,俗姓马,所以或称为‘马素’,‘马祖’。玄素二十五岁(六九
二)出家,‘晚年’(可能年近五十——七一七)入青山,参智威而受胜法。智
威是开元十年(七二二)去世的,玄素大概在这时候,离开了牛头山。开元中
(七一三——七四一),玄素应法密(或作‘汪密’)的礼请,到京口(今江苏
镇江县),郡牧韦铣请住鹤林寺,法门极盛,别出鹤林一系。天宝初年(七四二
——),应希玄的礼请,到江北杨州(今江苏江都县),引起了江南与江北道俗
间的诤竞,这可见玄素为人感慕的一斑了!后回鹤林寺,天宝十一年(七五二)
去世,年八十五岁。玄素的传记,除“宋僧传”卷九(大正五0·七六一下——
七六二中);“传灯录”卷四(大正五一·二二九中——下)外,有李华撰“润
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全唐文卷三二0)。
    玄素的弟子,有吴中(今江苏吴县)法镜,径山(今浙江余杭县)法钦,吴
兴(今浙江吴兴县)法海等。据“宋僧传”卷九‘法钦传’(大正五0·七六四
中——七六五上),及李吉甫撰“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五
一二),法钦是二十八岁(七四一)从玄素出家的。后游杭州的径山,前临海令
吴贞,舍别墅立寺,来参学的人极多。大历三年(七六八),代宗下诏,召法钦
入京问法,并赐号‘国一’禅师。德宗贞元五年(七八九),也赐书慰问。当时
京都及江浙一带的名公钜卿,归依的人很多。晚年,移住杭州的龙兴寺。贞元八
年(七九二),七十九岁去世。法钦的弟子中,有杭州巾子山崇慧(“宋僧传”
卷一七有传)。崇慧兼学秘密瑜伽,曾以登刀梯、蹈烈火等术,胜过了道士史华,
被封为‘护国三藏’;因此有人称他为‘降魔崇慧’(大正五0·八一六下——
八一七上)。
    玄素与法钦的禅风,非常简默。“宋僧传”卷一一‘昙藏传’,说到超岸亲
近玄素的情形:‘释超岸,丹阳人也。先遇鹤林素禅师,处众拱默而已’(大正
五0·七七四中)。李华所撰“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也说:玄素‘居
常默默,无法可说’。李华赞为:‘师无可说之法’;‘道惟心通,不在言通’。
径山法钦也如此,如“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并序”说:‘大师性和言简,罕
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简默的禅风,正表示了法是不可说的,说著就
不是的。但专于简默,不私通方便,对学者来说,中人以下是不能得益的。
    牛头慧忠,维持了牛头山的旧家风。他晚年出山,修复了大庄严寺,创立
‘法堂’。‘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于世’。“僧传”说他‘汲引
无废,神旷无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传灯录”慧忠门下三十四人,可见
门下的盛况。慧忠与玄素两系的风格,是不同的。
    玄素与慧忠的禅学,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玄素系的简默无为,彻底发挥了
‘本无事而忘情’的家风。“传灯录”卷七(大正五一·二五二中)说:
    智藏‘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
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
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
无’。
    径山说‘一切总无’,只是‘本来无一物’的牛头宗风。但依(洪州道一弟
子)智藏来看,这未免太不契机了!
    慧忠弘法的时代(七二二——七六九),前后五十年。那时,神会、道一、
希迁——曹溪南宗的弘扬,迅速的影响到江东来。如安国玄挺,是慧忠与玄素的
同门,住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安国寺。玄挺显然受到了荷泽神会的影响,如
“宗镜录”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四中)说:
    ‘安国和尚云: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
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处而显一心。若住善生
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
知风幡不动是心动’。
    ‘有檀越问:和尚是南宗北宗?答曰:我非南宗北宗,心为宗’。‘又问:
和尚曾看教否?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识心,一切教看竟’。
    ‘学人问:何名识心见性?答:喻如夜梦,见好与恶。若知身在床眠,全无
忧喜,即是识心见性。如今有人闻作佛便喜,闻入地狱即忧,不达心佛在菩提床
上安眠,妄生忧喜’。
    这四则问答中,第一,慧能听“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入,
是神会所传述的;神会是特重“金刚经”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风幡不
动’,是慧能的出家因缘,也是神会系所传的。玄挺引此以说明‘十方世界唯是
一心’,显然受到了神会所传——曹溪禅的影响。第二,玄挺不满神会与普寂门
下的斗争,所以‘以心为宗’。第三,重禅悟而不重教说,是当时南方的一般倾
向。第四,‘识心见性’,是“坛经”——慧能所说的成语;玄挺从梦喻去说明
‘心佛’的本来无事。“宗镜录”卷八五所引,也以梦为喻,而说‘豁然睡觉,
寂然无事’(大正四八·八八三上)。安国玄挺本著牛头‘寂然无事’的理境,
去解说‘一心’,‘心为宗’,‘识心见性’,‘心佛’;这也可说是法融的
‘直是空性心,照世间如日’的积极说明。
    慧忠与玄挺的见地相近,如“宗镜录”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五中)说:
    ‘牛头山忠和尚:学人问:夫入道者,如何用心?答曰;一切诸法本自不生,
今则无灭。汝但任心自在,不须制止,直见直闻,直来直去,须行即行、须住即
住,此即是真道。经云:缘起是道场,知如实故’。
    ‘又问:今欲修道,作何方便而得解脱?答曰: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顿了
心原,明见佛性,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慧忠有‘安心偈’,如“传灯录”卷四(大正五一·二二九中)说: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慧忠的‘直心’——‘任心自在’,‘不作方便’,当然是‘绝观弃守’,
‘无心用功’的牛头家风,是基于‘本来无事’,‘本不生灭’的‘忘情’。慧
忠在问答后,必引‘经云’,表示了(法融的)禅是不离教的。他欢喜应用‘入
道’、‘真道’、‘道场’、‘修道’、‘无上道’,牛头禅的重要术语——
‘道’。东山宗与曹溪禅(南宗)的‘即心是佛’,‘明见佛性’,也应用了,
还著了“见性序”(‘顿悟’,是当时禅者所共的)。上面曾说过,代表牛头禅
的“绝观论”,原本为:‘虚空为道体,森罗为法用’。其后,经‘心为宗’与
‘心为本’,‘法体’与‘法用’,而演化为‘心为体’,‘心为宗’,‘心为
本’。所说的心,是‘心寂灭’。这一本不生灭,本来空寂的‘空性心’,会通
了‘即心是佛’与‘明见佛性’。“宗镜录”引用的“绝观论”本——‘心为体’,
‘心为宗’,‘心为本’,受到了“坛经”的影响,可论断为慧忠与玄挺时代的
修正本,使其更适应于当时(受到曹溪禅影响下)的人心。
    遗则的佛窟学
    遗则(“传灯录”作‘惟则’),“宋僧传”卷一0有传(大正五0·七六
八中——下)。遗则从‘牛头山慧忠’出家。遗则死于‘庚戍季夏’,应为太和
四年(八三0)。慧忠死于大历四年(七六九),遗则还只有十七岁(依“传灯
录”也只有十九岁)。所以,遗则虽是慧忠弟子,而是自有所领悟的。他住在天
台山(今浙江天台县)的佛窟岩,前后四十年。在当时的‘南宗学’,‘北宗学’,
‘牛头学’以外,被称为‘佛窟学’;这表示了佛窟遗则,有了新的内容。“宋
僧传”叙述他的自悟说:
    ‘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而未尝无
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
吾知之矣’!
    在这几句话?,使我们认清了佛窟学的特色。江东佛学,与老庄原有较多的
关涉(如第三章说)。在成论大乘、三论大乘、天台大乘在江南盛行时,义学发
达,佛法与老庄的差异,还多少会分别出来。自南朝灭亡,江东的义学衰落了。
不重义学而专重禅心悟入的,是容易与老庄混淆不分的。印度外道,也说修说悟,
专凭自心的体会,是不能证明为是佛法的。这所以达摩东来,要以‘楞伽经印心’。
法融是通般若三论的学者,‘虚空为道本’,‘无心合道’,虽沿用江东佛学的
术语——‘道’,而所说还不失为正统的中国南宗。但佛窟遗则不同了!如天地
与万物,圣人与百姓,都是老庄所说的成语。‘独照’,从庄子的‘见独’而来。
‘万物主’,也本于老子。偶然运用一二老庄术语,在江东是不足怪的。遗则表
示自己的领悟,而全以老庄的文句表达出来,至少可以看出他沈浸于老庄玄学的
深度!
    ‘能为万物主’,是成语,是传说为傅大士所说的,如说: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傅大士是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县)人。是一位不佛不道不儒,而又佛
又道又儒的不思议人物;与宝志禅师,同为梁武帝所尊敬。在江东民间,傅大士
被传说为不思议大士,也传说出不少的偈颂。嘉祥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的
“中论疏”卷二,就引用了傅大士的‘二谛颂’(大正四二·二六中)。在江东
禅法隆盛中,傅大士与宝志,受到了民间更多的崇敬。傅大士又与天台宗发生了
深切的关系:左溪玄朗(六七二——七五四)传说为傅大士六世孙。荆溪湛然
(七一一——七八二)是复兴天台学的大师,他在江左——苏、常一带弘扬天台
止观。为了对抗禅宗的达摩西来,而推出了东方圣人傅大士,如荆溪“止观义例”
卷上(大正四六·四五二下)说:
    ‘设使印度一圣(指达摩)来仪,未若兜率二生垂降(指傅大士)。故东阳
傅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一心三观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
千端万绪何能缚!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
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日僧最澄,在德宗贞元末年(八0四)到中国来。最澄所传的“内证佛法相
承血脉谱”中,‘天台法华宗相承师师血脉谱’,在鸠摩罗什下,北齐慧文前,
列入傅大士,竟以傅大士为天台宗列祖之一(望月大辞典三九八一)。可见八世
纪后半,天台复兴中的江东,傅大士被推崇到何等地步!从慧忠出家,南游天台
佛窟岩的遗则,也崇仰于传说中的傅大士,这就是佛窟学。
    “宋僧传”卷一0‘遗则传’(大正五0·七六八下)说:‘善属文,始授
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
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遗则自己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八五八)中有:
    无生义,二卷佛窟还源集,三卷佛窟佛窟集,一卷
    “传教大师越州录”(八0五)中,“无生义”仅一卷。二卷本,可能经过
弟子的补充。在遗则的著作名称中,可看出与傅大士的关系。傅大士传有“还源
诗”十二首,遗则有“还源集”。又傅大士的“独自诗”:‘推检四运并无生’,
‘本愿证无生’;遗则有“无生义”。遗则的禅学,与传说中的傅大士,最为一
致的,是‘妙神’说。如“宗镜录”卷九(大正四八·四六一下)说:
    ‘傅大士称为妙神,亦云妙识’。
    遗则的“无生义”,一再的说到‘妙神’、‘妙识’,如“宗镜录”卷八
(大正四八·四五九下说:
    ‘无生义云:经云持心犹如虚空者,非是断空,尔时犹有妙神,即有妙识思
虑。……经言:若识在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实际无二法中,则无喜悦。实际
即是法性,空(性)识即是妙神,故知实际中含有妙神也。华严经性起品,作十
种譬喻,明法身佛有心’。
    ‘大师言:虽有妙神,神性不生,与如一体。譬如凌还是水,与水一体,水
亦有凌性。若无凌性者,寒结凌则不现。如中亦有妙神,性同如,清净则现,不
净不复可现。乃至如师主姓傅,傅姓身内觅不得,身外觅不得,中间觅不得,当
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断空之空,以傅姓中含有诸男女。故言性空,异于虚空;佛
性是空,诸佛法身不空’。
    又,“宗镜录”卷三九(大正四八·六五0上)说:
    ‘无生义云:若无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则不应有佛出世说法度人。故知本
地有妙神,不空不断。师子吼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慧
即是妙神’。
    傅大士说‘妙神’、‘妙识’,遗则也一再说非有‘妙神’不可。在譬喻中,
并引‘傅姓’为喻,更可见关系的密切。遗则(与传说为傅大士说)的‘妙神’、
‘妙识’,就是微妙的心,神是心的别名。如郑道子的“神不灭论”(“弘明集”
卷四)。范缜作“神灭论”,萧琛与曹思文,都作“难神灭论”。梁武帝也“敕
答臣下神灭论”(“弘明集”卷九)。梁武帝曾立“神明成佛义”(“弘明集”
卷九)。“大乘玄论”卷三,传说古来对‘正因佛性’的解释,有十一家。‘第
六师以真神为正因佛性;若无真神,那得成真佛’?依嘉祥吉藏说:‘真神’等
‘并以心识为正因’(大正四五·三五下——三六上)。所以遗则的‘妙神’,
也是江东固有的。但就名词,就知道是中国(老庄)化,而不是依经论名句而说
的了。这是通俗的,特别是在家学佛者所常用的。傅大士的偈颂,传说在民间,
契合于以玄理见长的江东人士,深合江东人的口味。所以遗则的佛窟学,在形式
上(欢喜用玄学的术语),内容上,更与玄学相融合。
    遗则是江东禅学更玄学化的一人,而并不只是他一人。如‘有物先天地’
(本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是玄学。无
论玄学者怎么解说,这是道体的开展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一说。太极生两仪,而四象,八卦,又是一说。道在天地万物以前,天地万物
坏了,而道体不变。这种思想,严格的说,是不属于佛法的。然‘有物先天地…
…能为万物主’,正传诵民间,被看作最深彻的禅学。遗则的悟入,就是这种玄
学化的禅学。与遗则同时,有‘马素弟子’(马素被称为马祖,后人误以为马大
师,所以“传灯录”作道一弟子)龙牙圆畅,如“宗镜录”卷九八(大正四八·
九四五下)说:
    ‘龙牙和尚云:……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
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
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提涅?。百千异号,皆是假
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
作归根得旨’。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与南方宗旨的形灭而性不
灭说相近,但南方宗旨约个人说),正与传说的傅大士颂意趣相合。牛头中心的
禅学,玄学化的程度更深,形成广义的江东禅学,而逐渐融化于曹溪南宗之中。
    这里,要说到两部论:一、现存敦煌本的“无心论”(斯坦因本五六一九号)
一卷,作‘释菩提达摩制’。这部论,假设和尚与弟子二人的问答,以阐明无心,
体裁与“绝观论”相同。这是一部牛头禅的作品,从无心而引入真心,如(大正
八五·一二六九下)说:
    ‘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方。……夫
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答曰:但
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寂灭)
即无心也’。
    说到这里,弟子忽然大悟,于是‘而铭无心,乃为颂曰’,可说是‘无心铭’,
如(大正八五·一二六九下——一二七0上)说: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似明不明。舍之
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沙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弗)浊,涅?澄之不清。真如
本无分别,能辨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觉
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坏,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象窈号无名。如斯
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偈颂,是相当玄学化的。从无心而真心,又说到‘妙神’,‘无心之精’,
与遗则(及傅大士)说相合。如以“无心论”为遗则所撰,我想也是不妨的。
    二、“宝藏论”,传说为僧肇所造。僧肇(三八四——四一四)是罗什门下
杰出者,所作的“肇论”(内含四篇论文),适应当时,以老庄来通佛法,是难
得的作品(第四‘涅?无名论’,以九折十演,推论那言说所不及的涅?,玄学
气味重了一点)!在江东,特别是三论宗发扬‘关河古义’,僧肇与“肇论”,
更受到当时的推重。也许为了这样,“宝藏论”被托为僧肇所作。“宝藏论”分
三品,不但应用玄学,如‘离微’等,简直是离佛法的成说而自成一家。开端放
“老子”(大正四五·一四三中)说: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
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禅者造了个动听的故事:僧肇是被杀的。死前七日,写了这部“宝藏论”。
临死说偈:‘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都与事实不合。“宝藏论”不但是
玄学化的,佛法的成分太稀薄了。然而玄与禅融合了的禅者,却非常欣赏这部论。
日僧圆珍来中国,在大中年间(八五三——八五五),在‘福越台温并浙西等传
得’的经籍中,有“宝藏论”一卷,‘肇公’作;与佛窟学的“还源集”,“佛
窟集”,“无生义”,同时传入日本。“宝藏论”就是遗则那个时代,那个区域
的作品。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1 05:00 , Processed in 0.2575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