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基础》之十五 ——2012年4月23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前面介绍了六种根本烦恼的前三种:贪、嗔、慢。现在继续介绍后面的三种:无明、见、疑。什么是无明?《大乘五蕴论》中说:“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无明的特质,即是没有智慧。这里的智慧,具有特定的内涵,即是对于业果、诸谛及三宝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很多的事情,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从而造下痛苦的因,造下轮回的因。《大乘广五蕴论》中说:“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因为缺乏抉择的智慧,就会导致虚妄不实的决定,看似很好的决定,却不会有相应真实的结果。同时,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也会增加疑烦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无明所指的内容——业果及谛、宝——与信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靠着信的力量,人的内心能够与这些法的内涵相应,从而净化内心的烦恼。烦恼净了,智慧自然就开显了。而开显的智慧,也不过是实证到业果及诸谛的内涵,同时对于三宝产生确定不移的净信心。 “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无明有两种,一种是俱生无明,一种是分别无明。什么是俱生无明?《大乘广五蕴论》中说:“俱生者,谓禽兽等。”这种无明是连禽兽也都具足的,非单单是人所具有的。实际上,不仅包括禽兽,也包括饿鬼、地狱里的众生,乃至于天人等一切轮回六道的众生。这些众生之所以尚在六道轮回之中,就是因为这个俱生无明的缘故,与生俱来的,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什么是分别无明?“分别者,谓诸见相应。”分别无明是与诸见相应的,也就是怀有诸见,比如下面见里面讲的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些见解通常只是人才有的,禽兽等意识作用比较弱,这方面的分别相对就比较弱。如果说俱生无明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那么分别无明就是环境熏染的,是后天的。古人讲:“色、食,性也。”色也好,食也好,这个都是不需要教导的,都是出自于生命本能的需求,就可以认为是俱生无明。又讲:“性相近,习相远。”性,俱生无明相近;习,因为环境不同,分别无明差异性会比较大。生活在一个善法的环境里,就会熏染很多的善法,人的行为习惯中就具有较多善法的力量;生活在一个不善法的环境里,人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又欲缠贪嗔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这里提到了三种不善根。之所以称为“不善根”,是因为一切不善法都由此三种而滋生。于此相应的三种善根则是: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不善根之前加了一个修饰:“欲缠”。缠,是烦恼的异名,因烦恼具有缠缚身心、妨碍修善的功能,故名为缠。这里“欲缠”结合在一起,即为“欲界”的意思。欲界以有欲烦恼为根本的特质,欲界有情所贪求的主要是五欲的享乐。到了色界和无色界,这种对欲乐的追求都没有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所体验到的都是微妙的禅乐,这个与世间五欲的享乐比起来要殊胜很多。到了四禅以后,连这种对喜乐的追求也没有了,内心进入了非常寂静的状态。因为三界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里特别界定欲界里的贪、嗔、无明为三不善根。欲界的贪,主要是对五欲的贪;嗔,也只有欲界才有,到了色界和无色界就没有了嗔;无明,则主要是对三宝、业果不能正确了解,因此而造作诸多不善业。 下面看见。《大乘五蕴论》中说:“所谓五见?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什么是见?《俱舍论》中说:“审虑为先,决择名见。”由此可知,见是通过审虑之后得到的决定解。如此一来,见也就包括正见和不正见。这里的介绍的见,因为属于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因此只是对应不正见。具体来说,包括五种不正确的见解。首先来看萨迦耶见:“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染污慧为性。”萨迦耶是梵语的音译,分开来看,萨是有的意思,迦耶是身的意思,综合起来,萨迦耶见也就是有身见,又简称为身见或我见。这种见解的形成,源自于随观五取蕴为我或为我所。这样一种观察抉择的结果是错误的,因此成为染污慧。慧,前面在讲五别境心所有法的时候有提到:“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对于所观的境界能够进行抉择,从而产生的一种决定的见解,就是慧。这个慧通清净慧和染污慧。若是如理所引,便是清净慧;若是不如理所引,便是染污慧。这个萨迦耶见,因为对于所观的境界五取蕴,进行了错误的抉择,产生了不正确的见解,因此称为染污慧。《大乘广五蕴论》中说:“一切见品所依为业。”依托于萨迦耶见,一切错误的不正确的见解都会出生。事实上,这个五取蕴,无论是就整体来说,还是就别别的个体来说,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具有主宰作用的“我”存在,也就没有“我”的所属物——“我所”的存在。与萨迦耶见对应的正见或清净慧便是无我见或无我慧。 什么是边执见?“谓即由彼增上力故,随观为常或复为断,染污慧为性。”第二种不正确的见解,便是边执见。这个见解的产生,是以萨迦耶见为增上缘,观待这个“我”生灭特性的时候,所产生的不正确的见解:“随观为常或复为断。”认为这个“我”是常恒不灭的,即为常见;或者认为这个“我”是灭后不生的,即为断见。比如现在的科学,认为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期,既没有前世,也没有后世。人死了,也就没有了,这个就是断见。《大乘广五蕴论》中说:“断边者,谓执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复生,如瓶既破,更无盛用。”之所以会有这个断见,就是把这个身体当作“我”,存在这么一个主体,称为“丈夫”;这个主体能够作种种事业,是名“作者”。这里就把色蕴看作了“我”,其他诸蕴如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精神现象,也不过是身体的种种机能,属于“我所”。“我”没有了,“我所”也随之消失了。常见呢?比如常听到灵魂说。人死了之后,还会有灵魂,灵魂是不灭、恒常不变的。《大乘广五蕴论》中说:“常边者,谓执我自在,为遍、常等。”若是执于常边,那就是执着于“我”具有自在的特性,遍满空间,恒常不变。《大乘广五蕴论》中说:“障中道、出离为业。”边执见的业用是障碍中道,障碍出离。生命既不是断,也不是常,那真相是什么呢?即非断非常,也就是一个相似相续的过程,既相续不断,又在不断变化。这个就是生命的真相。 什么是邪见?“谓或谤因或复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污慧为性。”这里的“谤”,《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毁”,也就是毁谤,即不承认乃至否定的意思。《大乘广五蕴论》中解释:“谤无善行、恶行,名为谤因;谤无善行、恶行果报,名为谤果。”不承认人的行为中有善行,有恶行,这个就是在谤因;不承认善行、恶行会对应相应的果报,这个就是在谤果。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都得报。”这个就是对因果确定不移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反面的言论:“好人不得好报。”这个就是在谤因果。好人,若真是在行善,必定会因为这样的善行而得好报,不可能会因为善行而得不好的果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人行善,却导致眼前遭遇灾难的状况。即便对此,我们也需要正确的看待他们行为本身的价值。很多时候,行善的确需要勇气,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本来就是行善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么这善行的决心并不是很真切。如果抱着自己行点善,就希望得到好的回报的心,这善行也未必多么的善。什么叫“谤作用”呢?《大乘广五蕴论》中说:“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众生,此谤为谤作用,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种子任持作用、结生相续作用等。”毁谤、不承认“作用”。这里的“作用”具有确定的内涵,也就是从因感果的过程。首先,是否承认有无限生命,也就是前世、今生、后世。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从因感果的事实也就无法呈现出来了,这个就是谤“此世往他世作用”。其次,是否承认父母孕育生命的作用。通常来说,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出现,也是父精母血交合的结果,并在母胎中孕育成长。否认这一点,也就是谤“种子任持作用”。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呢?一般来说,在唯识里,种子是指在阿赖耶识中所蕴藏的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也就是说,种子是一种功能,它能生一切有为法,这就相当于草木的种子能生草木一样。而这里的“种子”则是相对于将来要成长的生命来说的,也就是父精母血结合之后的受精卵,这个将来是要长成生命的一个起点,随后就在母胎里被“任持”。这个就是从前世到今生生命孕育的一个过程。第三个,是否承认有化生众生。这个化生众生,并不是指胎、卵、湿、化中的化生,而是指中阴身。中阴身即是从前世到今生中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前世的生命体就靠这个延续下来,通过与父精母血的结合而产生新的生命,这个就是结生相续。不承认这个化生众生,实际上也就否定了“结生相续的作用”。还有最后一个“谤善事”:“谤无世间阿罗汉等,为坏善事。”这里的谤善事,即是不承认世间有阿罗汉等圣人的存在。当然,圣者除了阿罗汉之外,还有佛和诸大菩萨,这些也都属于善事的范畴。笼统来说,这善事也就是指三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邪见的定义是:“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这里对邪见的定义,涵盖了三个方面,否认前世后世、业果、三宝的存在,这与上面的定义是基本上吻合的。邪见的业用是什么呢?《大乘广五蕴论》中说:“断善根为业,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人一旦有了邪见,就会断善根,并坚固不善根,同时又能增上不善法,所有的善法又难以生起。由此可见,邪见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为什么邪见具有这么严重的危害?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否定了因果。一个人一旦否定了因果,意识不到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就完全失去了所有内在的自律精神,就会完全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这当然是一件让人值得警醒的事情。 什么是见取?“谓即于三见及彼所依诸蕴,随观为最、为上、为胜、为极,染污慧为性。”所谓的见取,即是对于三种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以及三种见所依的诸蕴,把它们看作是别的见解或蕴所无法比拟的,要高出其它见解或蕴的,比其它见解或蕴要殊胜的,或者把它们看作是极致的。比如,当时印度有的外道认为无想天的果报为真涅槃,于是就希望通过修无想定来达到,这就是一种邪见。外道执着于这种见解,并隐含了执着于想蕴为最、为上、为胜、为极。什么是戒禁取?“谓于戒禁及彼所依诸蕴,随观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污慧为性。”前面见取是对三见及见所依诸蕴,这里戒禁取则是对戒禁及戒禁所依诸蕴,认为是清净的、解脱的、出离的。那么“戒禁”是指什么呢?“戒者,谓以恶见为先,离七种恶。禁者,谓牛、狗等禁。”这里说的戒是指性戒,从因果上来看,自性就是有罪的;禁是指遮戒,从因果上来看并无过责,但为了防止犯戒而制定的。在印度当时的外道中,其所立的戒中,也有类似佛法中的性戒,比如离七种恶的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但这些戒在制定时,并不是以正见为导向,而是以恶见为先。同样的行为,因为见解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同。比如以出离心持不杀生戒,能得出离果;以菩提心持不杀生戒,能得菩提果;若是以世间心持不杀生戒,那得的就是世间福乐的果;若以外道见解指引下所发起的其他心来持这个戒,能得到什么结果又不好说了。以上等发心,可以得所有善妙之果;以下等发心,却得不到上等之果。禁者,比如持牛禁、狗禁,那就像牛一样吃草、饮水、睡在草堆里,还要学牛叫,学牛走路,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升天,乃至清净、解脱和出离的结果。《俱舍论》中说:“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本来不是因的,认为这个就是因,然后执着地去做。戒禁取的业用是什么呢?《大乘广五蕴论》中说:“能与无果唐劳、疲苦所依为业。”因为戒在行的时候没有正确的见解,禁在行的时候没有实质的意义,到最后都是很冤枉,付出了很多,却没有什么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五种见里,后面两种——见取、戒禁取,不但是一种见解,还是一种取。这种取已经是一种很明显的烦恼相,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最正确的,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功德的,事实上又不是这样,因此人我之间就会产生很多的争执。 最后一个根本烦恼:疑。什么是疑?“谓于谛等,犹豫为性。”这个疑的对象,包括谛、业果、三宝,内心不能确定是有还是没有,所以展现出一种犹豫的状态。当然之所以有这个疑烦恼,与前面的无明有很大的关系,若是对这些有正确的认知与抉择,当然就不会再犹豫不决。当然,与信根不具足也有很大的关系。若是信根具足,能够对于谛、业果、三宝升起信心,那么犹豫的心性也会得到克服。《大乘广五蕴论》中说:“不生善法所依为业。”人一旦有了疑烦恼,那么就很难去造作善法。 到了这里,就将六种根本烦恼都介绍完了。“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这是对六种根本烦恼的特征做了一个简单总结性的介绍。后三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以及疑烦恼,都是由于分别才产生的;除此之外的根本烦恼,都既有俱生的成分,也有分别的成分。这个看似简单的区分,让我们意识到,六种根本烦恼中要希望净化的话,就要首先着力于邪见、见取、戒禁取以及疑烦恼的对治。见取和戒禁取是最为粗猛的烦恼,是首先需要抉择放弃的,不然的话,那就会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其次就是纠正邪见,树立其对业果、无限生命、三宝的正确认识。伴随着这种认识的增加,疑烦恼也得到逐步的净化,同时逐步展开对其他烦恼的调伏,就变得相对比较容易了。
本文转自西四沙龙博客;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