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清风夏荷

[事迹传记] 【转】释迦牟尼在地球上修证佛陀之前,在各层天国里的修行生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
啥时候出下集啊?
大家很期待诶。。。
感恩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形态在宇宙中的轮回定律是:当恶性循环的生命形态结束以后,善性循环的生命形态就会现前。人类从人寿十几岁,愚痴得和畜牲道生命没有任何区别的最糟糕的顶点开始,又向善性的生命形态进化了。人寿从十几、二十几岁开始,寿命逐步增长,智力渐渐增强,慢慢会使用工具,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人类社会、语言文字、文明一步步发展进化出来,到我们拥有科学技术的力量,人寿能够逐渐达到百岁左右。
再往后,我们人类对于生命本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观,现在我们就有了基因知识,懂得纳米技术。将来,我们可以不依赖于自然的缓慢进化,而进行自我生命改造的尝试,通过代代人的努力,人类会越来越能够把握自身的生命,对质能的转换从原理到技术也研究得越来越透彻,人类会将自身改造得越来越趋近于纯粹的能量态。
     随着人类生命形态的进化和发展,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这当然不是一一对应同步进行。但按照佛教的看法,承载生命的器世界是生灵们的共业所成,是由每一个生灵深刻的心识造就的(万法唯心造)。具体到我们的宇宙,就是由人类或者其他五道生灵的欲念造成的,所以被称为欲界。
     这一向着善性循环发展的生命和宇宙的进化过程,使得人寿最终能达到光音天先祖们的8万岁,我们人类以能量态的身躯就可以不凭借任何外在工具,自由地进行宇宙飞行,往来于各个星系和时空中。
     那个时候,大概所有的人类都像神了吧。
     但现在我们也了解:神们的生命也被牢牢地掌握在死神的手里,无一例外。
     当我们人类的寿命超出了百岁时,大家都享福享得稍微接近神灵了,已经很快乐了,没有人吃饱了没事干,去搞什么修行,去征服死亡。
     只有在现在,人寿尚不足百岁的这个阶段,人类过着苦乐参半、难忍能忍的倒霉日子,是最能生起求解脱的愿望的时候,最适宜于学修佛法。
     所以后来,喜见菩萨就在这个阶段来到我们人类当中,成了佛陀。
     佛教说:佛法难得,人身难得,大约就是指的这一点。
     在人类初祖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人类从se界宇宙二禅天光音天的众生平等的社会,退步成有高有下的社会,这是尊卑关系的最初由来。
     话归原题,喜见在二禅天的生涯,它也还是再三求解战胜死亡的办法。
     喜见在二禅天里,依然秉承着它一贯的、神界罕见的谦逊。这不能不说佛陀在他的前世就已经智慧超绝,也难怪在佛陀成道时,他精进的智慧是一切诸佛之中,最为殊胜而难与匹敌的。
     佛教对此有个传说,说过去诸佛的前身——菩萨们在悲华众会时,每个前佛陀发愿都要在好时机里成佛,没有愿意在浊恶之世的生灵中成佛的——只有本师释迦文菩萨因地发了这种大悲愿力。
     在悲华众会里,每个修行的大菩萨都一心趋向好时空、好人好国之际,当本师释迦文大菩萨发下救度五浊恶世的生灵之时,天地为之两次六返震动。
     本师以这种不舍贫贱、不弃恶浊的精进悲智精神,让十方诸佛无不赞叹他在五浊恶世救度生灵的难行能行。
     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在极乐宇宙里修行一百年,不如在娑婆宇宙的人间中修行一天。
     但此时的喜见耗尽了二禅天的所有寿命,也没有求证出战胜死亡的答案。他死后投生到了更高的三禅天天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提供最高品质快乐的地方

    三禅天国里进化出了娑婆宇宙中所有生灵最高品质的快乐享受。所有躁动的欢喜起落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绵密不绝的快乐。这种纯粹、极致的快乐,在娑婆宇宙中再也找不到出第二家了。
    佛陀说:在世间所有的快乐之中,找不到比se界三禅天国更快乐的了!
    佛陀用在人类在盛夏时走入清凉的莲花池,来譬喻三禅天国的公民所享受到的快乐。是的,三禅天国的快乐就像一个被晒得火热的人,步入莲花池后的清凉一般,通体舒适,没有不清凉快乐的地方。
    一般三禅天的天神们无不沉醉在这种宇宙的大极乐中,它们球状的能量态身体每天体验着禅悦为食的境界,就这样悠悠忽忽度过天上数以千万亿年计的人间寿命。
    但是对于像喜见这样的修行人来说,三禅天就是一个解脱生死轮回的绝佳环境。怎么说呢?
    我们现在知道,生灵在痛苦中的身心不容易保持平衡,甚至根本上失去平衡。因此,大部分犯错的人,多半是在痛苦逼迫的仓皇中所铸下,因为跻身在痛苦中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抉择自己该怎么做。
    因为如此,他们可能在仓促之中犯错而受苦,甚至更不幸的话,他们可能会进入恶性循环的生命形态之中。
    身居禅定快乐至极的人,他们在没有丝毫身心粗猛痛苦逼迫的有利条件下,智慧深细而广大,如果他们以无所求、无所得的态度来面对这种享受,他们所拥有的条件是很容易就解脱的。
    所以,佛教认为,三禅天的定境是菩萨的禅定境界,对于成佛事业助益极大。
    喜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本着自我提升生命的善根善愿,非但没有迷失在这极乐的温柔乡中,反而兢兢业业地精进修行。
    就这样,他经历了比星系还长的寿命,死后投生到更高的四禅天天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连快乐也不需要了吗

    过了三禅天,在娑婆宇宙中再也不存在快乐这么回事。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四禅天国的天神们是一群软硬不吃、苦乐俱舍,行于清净中道的大神。在佛教中,四禅第九天的神灵被佛陀称为“摩稀首罗”,意思是se究竟天国的神明。
    所谓“色究竟”是指对于一切形象的运作得以究竟自在,想变什么样子,就能如愿变成什么样子,因此称为“色究竟”。
    一般人、神总求离苦得乐,因为苦让人受逼迫而不舒服,而乐让人得以在其中养伤。离苦得乐是一般世间天神、人、畜……等生灵存活的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如果失去了这个理由,一般生灵是活不下去的。
    然而在四禅天,大神们不仅降伏了痛苦,更降伏了快乐!为什么快乐要制止,要舍弃呢?
    是的,对一般人来说,舍弃快乐确实是件很难想像的事情;不过,在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有时竟是再简单不过。为什么呢?
    如果你曾经因为拥有快乐而苦恼的经验,也许你就不会这么迫不及待地要去找寻快乐了。
    快乐和痛苦是两个背道而驰的事物,怎么可能在坐拥快乐之际还有缠身而来的痛苦呢?
是的,对我们一般的人或者神来说,要成为苦乐的主人是件极其困难的事,甚至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碰到痛苦和快乐时,不用思索,本能就会选择快乐,成为享受的奴隶或是仆人。同样地,在我们碰到痛苦时,我们的表现跟奴隶或者仆人也毫无区别。
    每当我们碰到痛苦时,我们就像个毫无选择权的奴隶一般!痛苦这位不请自来的主人,像一位绝不讲情理的暴君般,毫不留情地将痛苦加在我们本已多病的身心上,我们似乎只有向它低头屈服的份。
    每当我们碰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穷怕了的乞丐,突然碰到给吃给喝的贵人,我们自始至终总是在戒慎恐惧的担心享受这位贵人的离去。
    生命轮回,生死不息的苦乐之轮,在四禅天的时候,我们的娑婆宇宙才正式进化到了离苦舍乐。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善性循环的宇宙生灵进化的重要阶段。
    苦乐是相对成立才出产的产品。具体到我们这些欲界的人类,我们只有在某种辛勤的苦过之后,才会感觉到真实的快乐。
    没有吃力这段前奏就马上享福,对他人来说,可能觉得真是享受啊;可对当事人来说,却是撇撇嘴说:“真没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丰衣足食本身似乎是快乐的,但当我们更深入了解丰衣足食的背后,我们就会发觉,从最初的追求丰足就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即使好不容易如愿以偿,也必须不断付出维护此基业的勤苦,最后若是遭内贼(如败家子或者自己的失算),或遭外贼(如水、火灾等)而失去既有衣食的丰足,这时,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加身。
     在寻求丰足的过程中,由苦乐对比产生的落差而感觉快乐,难道这不是快乐吗?
     当然这是一种快乐,但是佛教指明的是:这种快乐本质上是一种假相的快乐!
     为什么呢?
     假若这些快乐本质上是真正的快乐,那么就该像储蓄存折一样,数字总是存款而非罚款;然而寻求丰足的人生努力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却像是我们在提款缴罚单一样。
因此,没钱缴罚单的时候固然是苦,纵然有钱缴罚单也不是快乐的,因为两者都是惩罚的缘故。
     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有钱缴罚单是一种快乐呢?而且似乎它就是一种感受上很真实的快乐呢?
     是的,两种痛苦相比之下,如果落差够大,就像由大苦反衬小苦,小苦反而成为快乐一样,就像罚十万块改成罚十块钱,这种反差呈现出来的快乐是很巨大的。
     然而惩罚终究是惩罚,本质上不会变成奖赏。
     由此可知,佛教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是多么地深刻和透辟!
     所以,如果所有的生灵们生命进化的方向一直滞留在所谓的“趋乐避苦”上,这就意味着生命本身一直在自讨苦吃。
     佛陀当年以宗教特有的极端方式向我们宣告真理:世间纯苦无乐。
     他在初转阀仑(谐音)的时候推出: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引导我们进入彻底消除苦因的正法修行,达到生命的真实超越。
     在四禅天,和下界的次元时空相比,这里确实是达到了烦恼不再扬尘的效应。但这是建立在很高的禅定力量的基础之上的,一旦脱离了禅定这种稳定因素,从四禅天的稳定时空掉落下来,烦恼痛苦照样再度扬起。
     这是本师在还是因地的喜见时,虽然处在这看来似乎已经全然无病的时空环境中,却还是看出其中所隐含的傲慢烦恼种子。提到众生平等,这里的众生确实是平等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与下界生灵超然平等的佛陀智慧境界。
     因此,这种以禅定降伏烦恼的天国里,所有的平等依旧只是表面上的。尽管如此,这种境界也是下界生灵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喜见在四禅天国面对这种苦乐俱舍的有形生命最高级的状态,它还是恒常自问:真正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矛盾的真实智慧何在呢?
     喜见在四禅天以它精进不息的行动,后来得以移民到这里的最高层:色究竟天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禅天的人长什么样

     生在色界四重天国中的第一重天国——初禅天(由修得色界初禅相应定力者投生的天国)。身为初禅天的新人,喜见并没有闲着,成年不久它就到处找寻生死重症断根的办法何在。
     几经探访,喜见很失望。原来这里只是透过深刻而有力的禅定力,使所有的欲念种子意识都潜藏了起来,要找到病根反而更加的不容易了。
     色界初禅天的社会,把生灵们长幼尊卑的秩序进化到了最高境界。这里的天神,个个恒常浸润在禅定的喜悦中,禅定的喜悦就是它们的食物,如同我们人类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在禅悦中,它们任何时候都在享用内外身心、各种感官的极其稳定的喜乐感觉。由于是禅定的力量所形成的身心,它们不再需要嘴巴和鼻子,尽管它们还是有能力随时变现使用。它们是用全身来和空间交换能量,理所当然不需要鼻子,又因为内在禅定的喜悦食物如泉涌般不断地得到,因此,长嘴巴当然是多余的。
     色界初禅天的人怎么说话呢?
     初禅天人仅仅只需用体表震动身体四周传递类似声波的能量波,就能发出类似高级音响效果、远沉而清晰的梵音,这是它们之所以不需要长嘴巴也能说话的原因。
     它们没有人过为肚皮和嘴巴的一日三餐努力的日子,真是让人类羡慕极了!假如人类不必为了三餐而你争我夺,人类社会必然会因此而使战争消失,起码能和睦相处,就算看法相左也不致互相伤害,因为人人都衣食自足。
     喜见每天在各个星球往返奔走,马不停蹄地四处寻访明师,尽管每天跑得很勤,但是治愈死亡被认为难度就像人类突破铜墙铁壁一般困难。
     它碰到的每个师长都告诉弛,有形有高下的生灵们,最高生命境界就属初禅的大梵天天主的境界最高了。
     可怜的喜见,几千亿年来,没有任何一个神、人可以告诉它解脱之路何在。
     初禅天神们的寿命动辄以人间千亿年计,它们的一生见到无数下界生命生生死死不知凡几,根本就已经变得视若无睹。就像我们人类看到无数种类的昆虫死去活来不知凡几,早就没有感觉了。
     初禅天神们内有长远寿命和禅定力量,外有纯净舒适、无处不放光的宇宙环境。这里不需要恒星来照明,每个天神和屋舍等一切万有无不放光,照亮自己也辉映其他天神和整个时空。
     在这种动辄人间亿兆岁的生命里,随时随处无量光、无量寿,舒舒服服坐看下界死去活来,换成人类自己也会将生命视为永恒。
     初禅天的天神们却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可能由于活得太长久而痛苦不堪,因为它们个个深具定力而时刻感到身心由定力带来的稳定恒久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它们快乐的泉源。
     另外就居住处所来看,这个时空里住在飘浮在太空中的居家宫殿和园苑,到处一派升平的景象,欲界里的那种扰动,在这里完全看不到。
     当初禅天的公民天寿将尽时,它们的能量身体会散逸开来。若是往下界宇宙沦落的话,平时纯净恒定光明的宇宙这时就露出狰狞的面目,在死者面前打开通往另一个宇宙的时空隧道——欲界次元时空的航线开通了,死者无论有多强的禅定力量,这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了进去。
     临终进入次元时空,和色界天公民们日常拜访,在本质上有区别。打个比方,色界公民平时或隐或显地拜访下界,就好象一个豪富日常路过乞丐群,还会居高临下地施舍几个钱;当它临终掉落下来时,就相当于这豪富有一天也终于沦落到乞丐群里一样。
喜见纵然是在这一般人神看来快乐无比的初禅天中,它依旧看出死神在这里的控制与自由。生命的终极解脱依然没有答案。
     就这样,喜见以它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在追求终极解脱的过程中,达到了超过一般天神的禅定力量,在过完人类数以亿兆年计的初禅天寿后,投生到了二禅天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3 16:58 , Processed in 0.13695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