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42|回复: 4

[交流篇] ­学佛,到底是学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只要是华人,不只华人,东南亚地区的人,都听说过这个名称,但真正了解佛的内在含义的人不多。一般就是去寺院拜佛,就以为那些就是佛了,其实严格上,那叫“佛相”。佛的真正含义俺在《[/B]佛学基本常识之一:佛是什么?[/B]》[/B]有介绍过,现在再简单一点说一下:第一、佛是指经过修造、证悟了大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或严格来说还有其他生命,即众生),一般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燃灯佛等,有时也直指释迦牟尼佛;第二、也称如来,也即是佛义或者是佛的境界。《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翻译的意思大概是:“如来,就是所有的运动、事件、物质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即佛是指宇宙与生命的规律的本身;第三、佛也是指整个宇宙与生命的规律知识的总称,如佛经、佛义、佛理。
学佛,我们学什么呢?
首先、我想是学做人。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首先是学做人。佛陀应世人间,菩提树下证成正果后,开始传授佛法,他没有以圣人自居,而是以普通修行人的形象出现,树下一宿,午中一食。化缘,洗衣等日常生活都是自己完成,不象现代的人,一点点成就就开始指三指四,不做实际工作。且看《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法会因由分第一)
历史的佛界的高僧大德,都是很注重自己的行为,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如印光大师、弘一法师、憨山大师、惠能大师等。
佛教的律藏就是对弟子行为的规范。佛教的行为规范是非常人性化的,是根据不同的修行程度有相应不同的规定,一般分为几个层次(即信徒、居士、比丘僧),例如色戒,对于信徒来说,不强奸,不嫖就是符合要求了;对于居士则要求相对严格了,只有和自己的合法配偶行事才是允许的,并且在佛诞,菩萨诞等的一些日子是不能行事的;对于比丘僧则是相当严格的了,不仅不允许任何性行为,就是想都不能想,想一下都是犯戒了。
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公共道德,学佛的人;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着修行的对佛学认识的不同去守相应的戒律。
只有学好了做人,才有资格谈学佛!
第二、学佛是要学承担责任,佛教不是叫人个个削发去出家,是要对佛学有一定的认识,具备条件的人才可以出家的。大乘佛学更提倡的是深入红尘,在红尘中普渡众生,这叫菩萨道,一下子出家的那是小乘佛教。所以,学佛要学会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这个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工作责任等等。
第三、学佛是要学正确的心态,也可以叫正确的人生态度,或者叫人生观。可以参考俺以前的文章《[/B]五种错误的人生态度[/B]》,既要认识到人生因果报应的规律,又要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变化。从佛学上也叫正见。不要迷信佛法,以为拜几次佛,念几声佛号,读几遍经就可以代替一切,以后就会佛或者菩萨给你送来什么,一切还须靠自己努力,有耕作才有收获。另外,须知世事艰难,人生无常,有时有耕作还不一定有收获,天灾人祸也是时有发生的。因此必须有对付灾难降临的心理准备,所以,庇求佛陀、菩萨保佑也是必要的。一般的人,在这两个方面,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是否定佛陀、菩萨保佑的存在,就是沉迷于佛陀、菩萨保佑的保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平时多做善事,多积功德。所以七佛的通偈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第四、学佛要学敢于吃苦的精神,只有敢于吃苦,不怕受苦才会没有痛苦。在目前的这个社会,想要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净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怕苦,以苦为乐这才是菩萨的精神,佛的教诲。经常有人问俺说:“我不想与人争,但人家要和我争呀!”这是由于害怕失去,如果我不怕失去这个岗位,人家又怎么和你争呢?如果你敢于受苦,不怕物质生活受苦,又怎么害怕失去岗位呢?如果你的业务水平高于人家,同事关系又处理得好,又怎么会失去呢?所以一切的关键还是在自己!
第五、学习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大乘佛法就是自利利他,现在的话叫“双赢”,自觉觉他。如果周围的人有困难,举手之劳,你都不肯帮助他人,还有什么资格谈学佛?虽然目前,还达不到大菩萨的舍已为人,舍生取义,但至少的举手之劳,能够在不损害自己很大利益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帮助须要帮助的人。记得俺在花语的博客上回一个留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风生回:“穷也可以帮助别人,那怕是一言之鼓励,半语之慰藉也是功德无穷。达也不见得就能济天下,天下之大,非一人力之所能为也,众志方可成城!”
第六、学习宽容的心,慈悲的心,平等的心,有宽容的心,慈悲的心平等的心才是学佛人的心态。六祖惠能大师说是:“我见只见自身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用宽容心,慈悲心,平等心,有宽容心去对待平常工作生活的事则会让自己感觉工作生活轻松愉快。
第七、学佛是学智慧,佛学上:“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智慧不是一个实体,但应用却是无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请参考《[/B]智慧小品五则[/B]》[/B]。
学佛,还有很多很多,佛学深似大海,大如虚空,要在生活中体验佛法。风生曰:“佛学如时雨,草木不同,各受其润;佛法如大海,鱼虾有异,各安其身!”佛陀应世,说法四十九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风生是在此抛砖,还须各位自学自解自悟也!
阿弥陀佛!
天之风生于2007825日星期六

菩提树下佛缘阁:http://shop65812452.taobao.com/
发表于 2011-6-1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要学敢于吃苦的精神,只有敢于吃苦,不怕受苦才会没有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帖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6-16 18:40 发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讚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1 23:09 , Processed in 0.29107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