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 系列之六十六:
问道茶棚 五一法会期间上山参访,偶然发现在山门口多了一处古朴的茶棚——万缘茶棚,“茶”字幌子迎风飘动。再看茶棚里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正好感觉“口舌冒烟”,于是便走入茶棚,找个凉快的地方坐了下来。茶棚的接待义工,面容和蔼,马上递上了一杯香茗,先闻了一下,果然是好茶,再品上一口,果然是甘甜。坐下不久,便看见了一位法师走了进来,法师进来后,便和义工一起为大众沏茶。一位居士就在旁边请益佛法,侧耳恭听。
居士问:“法师禅茶和念佛有什么联系吗?”那位禅师则说道“不要想那么多啦!喝茶就喝茶念佛就念佛,弄那么多事干什么?分别念上下功夫,坐禅念佛都要把脑子甩掉,搞关系就是用脑子说话,不管念佛参禅都要把脑子甩掉,不要用脑子思考,你没听过一句话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刚听到这,我的精神一下子提了起来。
听着法师颇有禅意的开示,的确发人深省。佛陀曾经在开悟后,在三七日定中为法身大士讲解《华严经》,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曾经和袁了凡先生对坐三天三夜,不见其起一妄念,很是好奇则说“凡人所以不得做圣者,只因妄念相续耳。”了凡先生则也很老实的告诉禅师,“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可见了凡先生在遇到云谷禅师的时候,正是一位“标准凡夫”,知命认命;回想我们自己,成天妄念纷纷,一颗浮躁的心总是在那躁动不定。了凡先生所达到的境界,正是佛所说的外道定——无想定。而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之后,知道了“立命之学”去积极的改造命运,成为了一代改造命运的典范。而我们学习佛法的的目的恰恰也是去如何改造命运,转凡为圣,转迷为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清理的干干净净,心里既不沾染丝毫的恶业,也不贪着丝毫的善业,把他们统统转为净业。正如禅师所说把自己的甩掉的禅意之所在。也正如《维摩诘经》所说的“入不二法门”,就是让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用当下心做当下事。老老实实的活在当下,安住于当下。
这时走过来一位貌似“魏老爷”的长者,满面笑容。法师前去和长者打招呼,并且说“您老的快乐指数提升了真不容易”。法师跟大众说“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快乐指数同时达到极乐,同时帮助众生提升快乐指数,最后达到极乐!这是我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就慢慢的变快乐了。”这位长者和法师说,“这是我愿意和法师您在一起的原因。”法师则说,“这个秘密您发现了,而且用的很好”。这位长者说“学了就要用啊”。
这位长者所说的正是我们有些学佛弟子所欠缺的。佛陀教导我们要“信、解、行、证”。印光大师曾经说过,“宗门教下,都要依止经典。”宗门则是悟后用经典来证量,教下则是用经典来导“信”。智者大师曾经说过“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陶行知先生则说要“知行合一”,有时候我们未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原因就在于我们只停留在“说”,而不是“行”。所以我们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而长者的示现正是说明了“行”的重要性,所以长者得到了“证量”。长者和法师的一问一答,也使我们联想到,如果我们天天按照佛经上说的去做,就是每天和佛菩萨在一起和圣贤人在一起,我们则不知不觉间也入“圣流”。所以祖师大德曾经告诫后人,让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赢之祝螟蛉,久则化之。
一位居士又和法师说“你说要和快乐的人在一起,我觉得有时候世间的人也挺快乐的,开开玩笑,不过我觉得那不是那种究竟上的快乐。”也许我们生活在尘世上的人的确是这样,也许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快乐,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发现,我们的快乐就如同是打吗啡,快乐只是暂时的,而后面则会带给我们无限的痛苦。而佛法的教学是让我们得到“究竟乐”。接着法师则回答居士,“哪有什么世间出世间的?都是你们在那里分,分来分去的,都是一样的”。正如我们都在苦苦追寻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而总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秽土。而在《维摩诘经》上菩萨想看看释迦文佛的“实报土”的境界,佛陀则把一只脚放在地上,山河大地立即变成为“依正庄严”的佛国。释迦佛的示现则告诉我们只要“放下”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疑,放下财色名食睡,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正如中峰禅师所说“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居士接着问“开玩笑算不算妄语和绮语?”法师答:“被你限定某一个东西了,他乐的是什么?本身目的是什么?把本身阴暗面删掉,你本身阳光度都不够,还想什么更深的东西不现实。只有阳光才能接受雨露,才能生长!”我们之所以被束缚在小世界,超越不了六道轮回,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量太小了,小到只能容下自己,容不了他人,甚至有的人连自己也容不了,当遇到挫折与困苦就要“自杀”。佛经上说佛菩萨的境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恰恰印证了中国古人所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只要心大了,我们的世界也就大了。法师语重心长的说“先把基础打好吧,做定课,先消业障,念佛、念观音菩萨最消业障。念时要和佛菩萨在因地时的愿相应念时就更容易相应。还有拜佛,每天都要拜,先别求什么感应,有些人没有感应还硬要挤出感应。拜就是拜,念就是念,什么也别想,每天108,呼呼呼,就是磕,先当锻炼身体,等磕到一定程度,业障消了,智慧自然生起。先啥都别想,就是磕!学佛别总求什么,有求皆苦,本来佛要给你个大饼,你一求,变成了小饼,佛只有大饼,你硬要把大饼切成小饼,不是有病嘛!学佛要把自己的心foropen,完全打开,‘佛呀,我把自己全都交给您老了,您看着办吧!’也许有的人误解佛教的拜佛,认为拜木雕泥塑的真能保佑自己?大家也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拜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我慢的习气的除掉,之所以我们有好的东西不能接纳,就是有“我”的习气,之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在六道轮回里打转也是由于“我”。所以用这种外在的方法,来引发我们的自性。所以佛教是“内求”,而不是向外去求。正如六祖在《坛经》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法师最后说,“把佛法当成茶语饭后聊天的话题,这是玩弄佛法,这个习惯太不好了,比绮语本身还可怕!我们想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要自己先有这种能力,才能去帮助别人。先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真正得到了真实利,别人看到了才能愿意向你请教,别人才愿意接受佛法”。
 这个时候又有两个义工介绍了学佛的感受,义工甲:之前在大寮承担,法会期间来茶棚帮忙,第一次来龙泉寺皈依后,回家就不吃肉了,觉得特别神奇。义工乙:以前不懂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觉得万事万物都在帮助我,皈依后我觉得树花草都有灵性,他们对我都有帮助,告诉我不要怕,该怎么做怎么做。以前看鲜花没感觉,现在觉得花都在对我笑。去市场买菜,卖鱼老板让我买鱼我没买,我说我不吃肉,鱼在旁边好像看见我来了,噼里啪啦的翻身,然后就想起前几天放生时,放了的鱼都不走,在我们身边游来游去。我就对这些鱼说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你们要行善,我没那么大的能力,如果你们能投胎做人,一定要学习佛法!然后鱼就安静下来了。过几天再去放生,卖鱼的老板问我:“你是不是信什么呀?”我说我信佛!我每天都特别开心,坐车给抱小孩的让座,自己高兴的不得了;看《了凡四训》做一千好事,我就发愿做一百件吧。来了万缘茶棚特开心,给大家敬茶,老师教要双手敬,这样恭敬,以前都不知道,在这学到好多东西。咱们心地善良,泡的茶特别香;因为咱们心特别静,端茶时心不乱,所以各位菩萨喝了都特开心。在这都不觉得累,做上346下山时才会觉得累,在这就是开心,特别开心!
一个小小的茶棚变成了佛法的传习所,在品茗之余享受了一顿心灵的盛宴。当今物质丰富了,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了依靠。人们须要佛法,须要善的教育,让我们无助的心灵找到一个停靠的港湾。
本文转自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