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20|回复: 19

[大德开示] 正在直播 净空老和尚《净土大经科注》每日两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法孤舟,即凡成圣。唯唱华严法华密奥旨婆心恳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岂知净土大经解演义悲愿宏深。
净空老和尚开始启讲《净土大经科注》诚邀共同学习,开启大经,稀有难逢!

每天上午10:00---12:00。    下午16:00---18:00.现场直播每天四小时。 但是偶尔因临时老法师有事情,可能会更动直播时间,所以诸位同修可以点击这个地址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浏览里面的节目时间表来获取当日直播信息,以便于掌握直播时间,同步学习,阿弥陀佛!


直播地址1: http://new.jingzong.org/Category_159/Index.aspx
直播地址2: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直播地址3:http://www.amtblive.com/live_player.asp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81集
  「開導群生」。如《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是名「開導群生」。

子三、無住生心

  [經]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解]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唯識論十》云:「神力難思,故能化現」。諸大士為度眾生,化作種種身形。行動之速,似閃電光。菩薩能於一念之頃,普至十方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亦無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會疏》曰:「電光有四義:一速疾義,二破闇義,三不住義,四無分別義。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闇,如電破闇。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迹,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迹。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別。」(上云菩薩一念,普至十方。故其神速,超過光速無量億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83集
㈤惡作。㈥睡眠。㈦掉舉。㈧惛沈。三縛者,貪瞋癡也。《淨影疏》曰:「亦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上二句,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別智,故能為眾生破魔見網,令離邪業。能為有情解諸纏縛,令離煩惱。

子五、遠超二乘

  [經]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解]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此二句重歎會中大士之實德。所覺殊勝,遠超聲聞與辟支佛之地。「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教,悟四諦法之理,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於涅槃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86集
今諸大士,遠超於此。如《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故能行聲聞,能行緣覺,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又《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於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雖隨機度生,示現二乘,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故云「遠超」。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p="">

子六、契入三昧

  [經]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解] 「空、無相、無願」者,《淨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願。」又《智度論》云:「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87集
又云:「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即無願)。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辦,故不須二門。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為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無相相,入無作門。」蓋謂空、無相、無願喻如門。由此法門,契入諸法實相之涅槃城。若人從空門入,亦不見空相,便直入涅槃城。若得空相則不能入。若除空相,即可從無相門入。倘著於無相之相,即無相相,亦不能入。須除此無相相,便從無作(即無願)門直入此城。故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子七、善立方便

  [經]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解]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方者,方法。便者,便用。《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華玄贊》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為便。」《法華義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大集經》曰:「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又《會疏》曰:「《維摩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方便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三乘」者,乘者車也。《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運出三界,歸於涅槃。」又喻如運載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華》以羊、鹿、牛之三車,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89集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又《法華文句》曰:「方便者,門也。……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依此釋,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又三乘為通於一乘,故亦名方便教。以上經論,正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之旨。(上第七相轉法輪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90集
庚八、入涅槃

  [經]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解] (「中下」據《魏譯》磧砂藏本與高麗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涅槃舊譯為「滅度」,新譯為「圓寂」。「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又《賢首心經略疏》:「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又《甄解》曰:「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上之經論,表法身大士專志佛果,不住灰滅;但為饒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如《法華壽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中略)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現滅度。」非滅現滅,故云「示現」。作此示現,為度中下之機故。若是上根,則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離生滅,何有涅槃。是故隋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品》,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己三、德用無方 分二 庚一、自利德 分二 辛一、定慧等持

  [經]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解] 「三摩地」,梵語。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翻為定、正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等持等。《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又「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又《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天臺曰:「若以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出生乃至無量三昧。」今經於「而現滅度」下,繼言「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表諸大士雖示涅槃之相,而實是不生不滅,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諸大士咸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者也。又「陀羅尼」,梵語,此翻為持、總持、能持、能遮。《智度論》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又云:「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蓋三昧定也。定力發慧所得,說為陀羅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大經科註-第92集
  「總持」,即陀羅尼。「具足」者,所具滿足。蓋云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陀羅尼有四種:㈠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㈡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㈢咒陀羅尼,於咒總持而不忘也。咒者,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有不測之神驗,名為咒陀羅尼。義翻之名,有四:①明,②咒,③密語,④真言。《秘藏記》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㈣忍陀羅尼。安住於法之實相,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

  「百千三昧」。《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者。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以上取意)。」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論中復云:「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陀羅尼即是總持,是故經云:「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辛二、從體起用 分二 壬一、定睹諸佛

  [經]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解]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住深禪定者,安住於深妙之禪定。《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又《甄解》曰:「唐譯云「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故知深定,實是理定,非僅事定也。又《淨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淨影師之意為:悉睹諸佛是行門,起此行門,依深禪定。不待起心動念,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故須住於甚深禪定。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願文曰:「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云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由願文可見,會中諸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因得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禪定,故蒙願力加持,定中供無量諸佛。既往供佛,必定見佛,故云「悉睹無量諸佛」也。又《般舟經》云:「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釋尊)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是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故甚深禪定,悉睹諸佛,都消歸念佛三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

壬二、 徧遊佛土

  [經] 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

  [解] 「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一念」,指極短促之時刻,但其時限,諸說不一,如《仁王般若經上》以「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又《往生論註上》以「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論》以「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剎那。茲為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以一念頃即一剎那。至於剎那一念之間,即能遍遊諸佛國土者,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上文已曰,此諸大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此三昧據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名為海者,猶如大海,同時影現種種差別之相。形象千差,水體無別。萬相繁興,而水湛然。宛然萬相,宛然無相。時無先後,故延促同時,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故廣狹自在,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華嚴經》曰:「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又《甄解》曰:「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此說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極樂,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於一念頃,遍遊佛土,非二乘所能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5 00:20 , Processed in 0.309956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